在台州的民营企业里,来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外来员工占80%。员工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其中初中文档占7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这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一视同仁,因水平不一,不现实。实行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人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而师资力量十分有限。这使得一些培训自动降低标准,往往采取“救火”的方式造成对不同的人员进行相同的培训。
二、台州市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台州市以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台州区域经济发展,面对如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台州市政府势必将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人才队伍的培训与提高。台州将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和社会培训机构多重参与组织的培训工作体系。在形成成熟的体系之前,需要需找到制约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因素,找出解决之道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重要作用。
从对台州民营中小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台州民营中小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过程中,存在企业主和员工培训认识不到位,培训管理不完善,培训投入不够,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层面
尽管为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在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信贷融资,财政税收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推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近几年,市政府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面对新型的经济形势,期望解决以往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加重视企业员的技能培训。但是,以往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的主观观念和较低的行政执行力,导致政府在政策法规贯彻、培训管理队伍建设、公共培训平台构建等方面存在与企业培训工作不相匹配,造成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制约和约束。
1.政策法规不明确
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分管领导几乎在所有重大场合我严正标明要加强立法,制定规章,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在2013年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会中甚至特别提到要“坚定不移 大步向前提高中小企业劳动者竞争力”。但不可否认,在所有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中,都缺少明确具体的培训政策条款,大多大而空,没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更多的培训方法和手段需要企业主体自身去挖掘和完善。而且,地方政府和企业因为政策法规的空洞在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弹性,往往由于地方政府主观上的不重视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很好落实培训政策
2.培训管理队伍力量不足
在台州各县市区,各地经贸部门都设有培训处或者是培训中心,负责所瞎范围内的企业培训组织和管理工作。部分行业的行业协会自身就有设立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培训,统筹行业企业培训工作,这些培训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企业的培训工作,尤其对企业外派人员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也积极推进了企业的内训,但是,不管是经贸培训机构还是行业协会,培训管理的人员配制数量和质量相较于庞大的培训需求实在是九牛一毛,上无法保证培训实施到位。并且在对培训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并未有涉及对于培训成效的考核。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的发展原因
在本文上面提到,台州的民营经济第一阶段是从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的阶段。台州的中小企业刚开始大多是家庭作坊发展为主,区域经济特色非常鲜明,而且家族企业居多,虽然有的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家族式管理烙印还很深。企业发展之初,为了做大市场,培训大多以学技术为主,而且是一师一徒或者一师几个徒弟的形式。直至前几年,虽然培训形式上稍有变化,但是认为培训主要是学技术,学会操作就行这种关键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企业的培训理念。导致在培训实施上大部分只重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培训方法比较单一。而且企业规模小就会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在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极大冲击时,企业的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生存问题,资金链问题,产品营销的问题,而在员工培训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企业主的观念
对于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台州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培训开展得如何,培训的投入多少,其关键在于企业主,而企业主的观念在培训投入上起到主要的作用。对培训价值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企业主不同的投入行为。由于大多数企业主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过去是个体户,本身素质文化不高,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理念,自身也缺少培训,瞻前性往往不足,因此造成培训实施随意性很大,培训的目标不明确或者有错误性偏见,缺少对培训工作的科学、系统认知及规划,往往造成培训投入不足或者浅尝辄止。
(三)员工层面
1.员工流动性过大的影响
每年春节过后,台州的企业都要到人才市场招聘新员工,规模稍大的企业甚至组团去内地招工,节后招工的现象在较小企业存在更为普遍。由于中小企业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往往都不高甚至全无,员工的归属基本不强,大部分员工的经济利益导向更为严重,在中小企业中,几乎每位员工都更愿意选择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生活环境佳的企业,这样就造成条件相对较差小企业员工向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流动,而从这些小企业流出的员工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员工,这严重影响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所以小企业更愿意花高薪去市场招聘即用型人才,而不愿“为她人做嫁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员工自身需求的影响
台州中小企业员工中,往往更多人打工者意识很强,从需求结构来分析,单纯的赚钱打工的低层次需求较多,将工作岗位作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较少,因此,在培训需求上,员工更多的考虑是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经济收入,掌握从事不同工作的本领。但是随着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台州作为三线城市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相对不高的优势使一些年轻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员工开始出现回流的现象。这批人对培训的要求较高,已经从满足自己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向着改善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迈进,而且这批人更得到当地企业主的赏识,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导致培训的目标也逐步提高。
三、台州市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对策分析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制造业为主的台州民营中小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创新和升级的迫切需求,伴随着更需要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目前台州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开发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笔者认为要使台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顺势于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企业人力管理与培训,必须立足地区实际,企业实际,解决制约员工培训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完善培训体制,才能有效提升培训工作质量,实现企业、员工、地区的多重发展。综合以上种种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本文对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提出如下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培训财政投入
企业的员工培训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企业需要政府发挥服务职能,加大财政收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创建良好的培训环境。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直接的财政收入拨款,减免税收抵挡部分企业培训费用等形式。在温州,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政府制定了标准,对于年纳税额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拿出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培训发展基金,专门用于补贴该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此外,还可以学习西方国家采取以企业和个人或团体集体集资建立培训基金的方式来发展员工培训和筹措培训经费。
2.梳理管理制度,完善培训工作体系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浙江台州地区民营企业为例(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