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满足个人需要作为激励机制的根本,以承认和维护私有制为前提。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获得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象明显淡漠、很难交往,这很不利心灵的快乐,也就无法达到和谐共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人际关系冷漠,导致团队失去战斗力。一些人认为怀才不遇,他们看到自己上司一点点不如自己的地方便认为上司不如自己,从内心上看不起上司,私下抱怨上司,工作上不配合上司,结果连与上司的关系都处理得不好,更不用说同事和下属了,这种人必然会自食其果,在社会中很难生存。
(三)克服人际关系对管理效率负面影响的建议
结合中国千百年的处事哲学和文化,克服人际关系对管理效率负面影响首先要懂得 “修己”与“安人”的关系。处理中国式人际关系,应秉持着“伦理道德”的精神,以“彼此彼此”为原则,拿“圆满、圆融、圆通”(注6)作为标准,使个人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推己及人的力量,分中有合,而又合中有分,从而谋求安居乐企及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惠,最终各得其安。在我国的公共行政系统中,机构多、冗员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贪污腐败、有法不依,等等,是屡禁不止的顽症,这造成了管理效率递减。克服上述负面影响的建议:
(1)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生,当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时,必然要求每一个企业正确估量自己拥有多少知识“资产”,有哪些知识资产,研究对专利、技术专长、经营诀窍、贸易秘密、信息、品牌,以及蕴藏于员工头脑终的知识、才能、智慧的利用状况,研究如何有效开发利用知识资产去创造财富,以及通过智力资本的投资,保证知识资产的不断增值等。
(2)进行文化管理。(注7)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办事的行为方式。从管理角度研究文化,注重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及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其内容有跨文化研究,对不同文化中能够对管理实践产生影响的文化变动因素的研究,处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管理者的态度和实践方面的特定研究等。
三、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一)我国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理论的经验与不足
1、我国传统人际关系行为现状分析
对个人而言,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通过关系可以更容易获得某些信息和提高影响力,而这两者对实现目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也讲对人的尊重,但是中国人最为讲面子,对人尊重的底线就是不能伤面子,如果谁不小心涉入雷区,轻则怒目相向,重则战端乍起。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尽量不涉及到人员的脸面。很多单位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就因为没办法不让一些人丢面子,只好偃旗息鼓。中国非常讲究人际关系,在中国,基本默认上级具有特权,下属要绝对服从,下属不能冒犯权威。这种特点使企业在运作中权威比较突出,效率很高,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上级永远是对的。在对上级交往过程中,不能去碰“逆鳞”,否则会死得很惨。所以下属一般采取最安全的做法,顺从与追捧上级,即便明知道他是错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观念:对事就是对人,对上级行为的意见或建议很容易被认为是对其本人的挑衅。所以,在很多国内企业中,人是活在双重或多重面具下的,也就说说比较虚伪,一般很难了解员工真实想法或需要费一番周折,桌面上讲的是一套,桌下可能又是迥异的另一套。
2、我国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存在的问题
(1)中国人的变动性。中国式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变动性的特征,就是“依理而变”,一切经常变来变去,直到变到合理的地步为止。 “变动中有持续,持续中有变动”可以说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
(2)中国式人际关系中的中庸。中国人最崇尚中庸,有时这种中庸就演变成标准模棱两可,导向性不明确,员工不置可否。
(3)中国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在国内的管理部门中,因为规则的不健全或得不到落实,使得内部难以形成积淀,工作风格、关注内容、工作的方法都千变万化,每一个到新职位的人员都要从零开始,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使得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二)国外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在西方文化中,运用特殊关系,以便于开展商业活动是不太合适的。在东方国家,如中国,“关
系”却没有任何负面的含义。关系具有组织的稳定性,一般是由可靠的政府机构和已有的法规所提供的一种主要的和必要的替代物。在缺乏组织结构方面的支持时,关系在商业交易中尤为重要。由于组织结构薄弱、不稳定,人际关系成为可靠的信息和资料的来源。
儒家思想规定的各种礼仪角色和通过与他人的联系来定义自我的做法,(注8)形成了中国三大基本人际关系的文化基础。这三者分别是:家人关系(直系家庭成员)、熟人关系(远亲、邻居、朋友、同事和同学等)和陌生人关系(仅仅是遇到的或不认识的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对于涉入其中的群体而言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三)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有机结合的思路及方法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注9),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从而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
四、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的实践思考 人际关系与管理效率(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