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
教学平台 质疑平台 交流平台 想象平台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质疑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平台,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1、批判性质疑。
心理学家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善于批判地接受,才会善于质疑。如:在学习“圆柱与球体的认识”时,通过认识,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我有意板书:“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疑问:“腰鼓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它是圆柱体吗?”从而更加深了以圆柱体的认识。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如在低段,可以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我让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挑选一种最喜欢的方法,并说出理由。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和积极讨论,最后认为(长+宽)×2计算周长比较简便。有的同学提出正方形周长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呢?有的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计算…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围绕着学习内容积极展开讨论。这时,有的同学摆弄着手中的长方形框说:“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框折成一个正方形框,周长不变。我们还能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由于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所以不但很快地掌握新知识,还触类旁通,求异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创设交流平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平台,以发展学生自主性。
1、一题多变,交流学习。
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变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应用题的练习课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妈妈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钱,买一条裤子用了8元。根据条件学生可提出下列问题:
(1)买衣服和裤子用了多少元钱?
(2)买衣服比裤子多用了多少钱?
(3)买衣服用的钱是买裤子的几倍?
(4)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钱?
(5)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钱?
(6)一件衣服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几倍?
这些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答,并能说明算理。将第一个条件改成“妈妈买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看清原形题与改编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为什么原形题的前三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后三个问题是两步计算。而改编题后为什么前三个问题改成三步计算,后三个问题到变成一步计算。再将原形题的问题和条件改成:妈妈有96元钱,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买一条裤子用了8元,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完成后有个学生说:“这个改编题我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条裤子?”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只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完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最高峰。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出示例题图:有四个盆子,前三盆各放3个挑,后一盆只放2个,要求一共放几个?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好,并写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一下子写出了近10个算式来。3+3+3+2=11,3×3+2=11,3×4-1=11,2×4+3=11,6+6-l=11,9+3-l=11等等,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真会动脑筋,使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虽然后面几个算式有些牵强,但也表现了他们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
三、创设想象平台,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如教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堆货物,甲单独运,4小时可以运完;乙单独运,6小时可以运完。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堆货物的 ,需要几小时运完?这是一道有点变化的工程问题,学生基本上会列出第一种式子: ÷( + )=2(小时)。可是,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还有不同的解法。我故意问道:”这道题只有一种解法吗?“果不出所料,刚才被我发现的那位同学很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条件下,完成总任务的 所城要的时间相当于完成总任务时间的 ,列式是:1÷( + )× =2(小时)。”真妙“我鼓励道”大家知道他的做法有什么奇妙之处吗?“有的学生说到了点子上:他把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灵活运用到了这道题上了。我补充道:”他的方法还运用到了我们以后要学的正比例的有关知识。“这是我鼓励大家学习这位同学不拘泥于一种思路的学习态度,从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平台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自主意识,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向才能得以培养,其自主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09年《小学数学教学》第二期
3、09年《江苏教育研究》第一期
4、《教育心理学》
[小学数学]创设良好平台,促进有效教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