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周世明
内容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内心需求为核心,以互动为活动方式,以学习内容探究的动态生成为特征,在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创新潜能开发为目的教学。笔者围绕“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 互动生成 有效课堂 行动策略 实践研究
2006年9月我校开始实施课题《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课堂研究与教学实践反思,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现在让我明白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应该这样的。在反思与教学实验的不断轮回中,我渐渐懂得了真实的情境才有效,互动的教学才有生成。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真实情境,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的教学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教学前的预设。精心的教学预设是成功课堂教学的蓝图和先导,也是有效生成的前提。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预设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是否是 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判定》的一个片段: 老师复习了平行四边行的性质后提问一个四边形具备了那些条件可以成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学生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2: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3: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5: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6: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老师:以上那些命题是真命题?请同学们一一证明。那些命题是假命题?请同学们举反例。通过了热烈的讨论后,所有的真命题得到了证实。老师:你是一名数学家,由你来设计平行四边行的判定定理,你会把那几条作为判定定理,为什么?精心预设,关注生成,只要有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学习中,课堂上会有更多创新火花生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的更有效。
二、积极的自主探究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及时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新课堂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课堂;是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的动态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体现,情感得到激发,思维得到启发,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教师要用心、细心,能及时捕捉瞬时生成的火花,要充分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地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在教学片段在上《锐角三角数的复习课》〉中已知:如图在Rt△ABC中 ,∠C=90 ,∠A=30 BC=1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求tan15°的值。
一开始同学们无法下手,笔者引导学生构选出一个含15°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寻找解题思路: (几分钟后)
学生1、解:作AD平分∠BAC交BC于D点 过D点作DE⊥AB垂足为E;
学生2:解在AC上找一点D 使CD=BC 过D点作DE⊥AB;
笔者引导学生15°能不能画在这个直角形的外部?经过几分钟后
学生3:解:延长CA到D点使AD=AC 连结BD;
学生4:解:延长AC到D使AD=AB 连结 BD;
学生3的解法是我当初的预设,如果当时没有引导学生探究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有效生成。
课堂实施由“执行预设”走向师生、生生的“互动生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殿堂。
三、适时的学法指导是有效生成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作为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引导,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主动去构建知识结构的良好习惯。还必须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对于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于相同的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做到异题同解。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技能解决问题。如何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科学的激励评价是有效生成的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深度、方式,还取决于激励评价(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求我们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要遵循几个原则:主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多元化原则。如课堂上教师的少批评多赞扬的行为;放大学生个体的“单元”优势,提高其自信心的行为;培养学生群体的学会欣赏、赞扬他人的行为等。如,我们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评价,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学生的评价,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即使是学困生,也同样要通过教师的帮助,同学的影响而感受到“只要我努力,我也会提高,我也有优势”。对学困生不追求其全面、最好等,评价侧重他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与自身的进步相比,关注他的“更好”,哪怕是一时的不足,难寻其长也应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性评价。同时注重教育的层次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平台。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能够让保持学生良好的状态,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交流互动引向深入,有效的课堂生成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
五、有效的反思教学是有效生成的升华
反思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观念、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分析、归纳、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能使学生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心智,发展情感,也能使教师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因此,作为活动的双边主体,有效的反思教学,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教师积极的情绪、缜密的设计、生动的讲述和应对偶发事件的泰然游刃,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正面影响。反思教学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反思,实现相互沟通、相互促进,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生成符合学习实际的新资源,实践有效的生成,使课堂更加和谐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 .教育评论,2003(3).
[2].张忠诚.生成性只是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J].人民教育,2004(6).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XX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