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童杏平
课堂教学何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概言之,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广义上说,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叫“有效”,历来是见仁见智,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如何调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把握这一技巧,教师必须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好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即导入阶段。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然。可见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卷进问题的深浅程度将取决于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除非具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难题可能性是很小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题,这些情景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补充“百分比应用”授课中,以贴近人们生活的商品销售“折扣”为情景,设计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某商场在黄金周推出了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付现满200再返还20的促销活动。两位妈妈去购物,小明的妈妈买了原价240元的商品,小杰的妈妈买了原价250元的商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两位妈妈各应付款多少元?”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情不自禁地展开学习交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2.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比较注重记、练等方面的训练,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多数学生害怕数学,同时也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排斥数学学习。二期课改新教材注重了人文性,如用“数学书写的人生格言”,介绍名人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妙;“数的发展简史”、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介绍,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些故事创设了人文化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开阔视野,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3.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如:学习“事件可能性大小”时,让学生“掷骰子”、“抛硬币”,在一次、二次、……多次的游戏中寻求规律,探求新知。又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为了对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只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课堂教学针对性,把握好课堂教学支撑点
这里说的支撑点,也可以说是课堂“支点”。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一语道破“支点”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个选择“支点”的问题,即是整节课的支撑点问题。
支撑点的选择因教学内容、教学板块的不同而异,教学中选择好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好课堂教学支撑点,就要加强课堂教学针对性,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1、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等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用发现模式;对于可阅读讨论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用自学模式;对于习题教学,为保证教学进度,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实际,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开拓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新课引入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建构模式。当然,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要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深度介入到学习的内容之中去,是否能够促进对学习内容进行多维度掌握。
2、根据接受差异、心理差异等因素实施有效分层教学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有层次性,知识点的讲解要将“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相结合,在对概念引申和思维发散时,要善于分层设问、诱导启发、学法指导、举例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索:
(1)根据学生的接受差异分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常常有不同的认同与接受方式,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坚持主导原则下的平衡兼顾,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加以分析与诠释,变换教学方式以适应有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
(2)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分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启发、评价。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有意无意地使性格内向的学生难堪;尽量给想要提问的学生留足表达观点的机会;尽量为那些少有成功体验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遇。我们的目标就是:对待各种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都能投其所好,把他们的特点转化为一种特定场合下的优点。
这两个方面的分层,重点在于关注任教班级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反应与感受,而把知识点本身的分层作为次重点。其好处在于确定知识的重难点时,更加尊重本班的学生的个性,而不是群体的共性,注重学生个体对知识讲解的反应与接受度,针对性更强。开展个别化辅导是分层教学有效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开展个别辅导是为了普遍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适合自己的数学。
三、调控好课堂“高潮”
成功的课堂必定有高潮或一次或几次,或中间或末尾。一堂课处处是高潮,难免有无视教学规律之嫌,是教学失控。没有高潮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无论从教学规律角度,还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看,两种现象都是不好的,要控制好课堂高潮,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程序要动静结合、变化有致。教学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或诱导学生质疑讨论等,在这种布局和谐,节奏明快的动静交替过程中,学生情绪时起彼伏,始终保持着思维活动的持续性和情绪的兴奋点。
2、教学内容要疏密相间,节奏要缓急交错。课堂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把教材内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起来,以曲线式节奏推进教学,教学重点要反复强调,深入剖析;教学难点,节奏要缓,速度要慢,不厌其烦;非重点则惜言如金,点到即可。
而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之一。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罗嗦,这就等于增加了有限的时间,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要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通过优化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了,活动密度增强了,课堂节奏加快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巧用课件,提高效率。课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或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之一。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和思考依然是教师所重视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有些老师的板书设计很有特色、板书很漂亮,本身就给学生赏心悦目之感,为何不好好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板书,而非要使用PPT文件呢?
4、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师是艺术家,是用语言来演绎知识、能力的艺术家。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的教学言语首先要言简意赅、准确到位;其次,要富有感染力,要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课堂生成要善于捕捉
我们备课时要预设课堂生成,但很多时候课堂生成是没办法预设的。“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适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数学课堂涌动着生成的激情,充满勃勃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能把握教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点”,适时展开教学,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扎实、有效的课堂。比如我有一次在听特殊三角形复习课的过程中,这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设计很好,而且效果也还可以。但她就是忽略了把握课堂的“生成”,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没注意学生的感受和发现。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的方法比他的更简便呢。”但这位教师没在意这个学生所说的话语,在间接中教师抹杀了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下课后,我看了这位学生的解法,灵气简捷。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教师何不将教材与学生的解题方法有机参透,和谐连接,让学生对教材进行一次补充、拓展、更新呢?教师应该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学生锻炼的机会,展示的机会,由师生共同整合,形成教材以外的延伸,真的做到“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五、给课堂“留余地”
美国教育家苏那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做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以此可以知道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是如此之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展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思考研究,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满足他们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切身体验知识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指导学生在掌握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动手运用所学,利用“=、〇、〇、△、△”这几个图形,设计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图案和解说词,进行交流展示评比。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新课程强调: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数学,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素养的要求。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折叠、剪拼三角形三个内角,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性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讨论,通过动手、动脑,切身的体验与亲身经历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了从“坐中学”向“做中学”的转变,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潜能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考虑这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个因素,并在教学中要学会反思,把学生如何学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学生学的感受,才考虑教的感受,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获得过程的成功喜悦和创造的欢乐。在课堂上,学生在数学知识、情感体验、拓展视野等方面都有所获得,这才叫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