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安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题引入 蔡新安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那么一课之际在于什么呢?对了,在于课题的导入。
我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数学及其文化、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其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鉴于此,一堂数学课的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入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要有针对性、有关联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只有教师在导入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更好的形成学生的学习期待和促进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
一.让学生一目了然
⑴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入
对学生所要学的内容,先进行相应内容的复习,形成初步的知识系统后,教师再根据复习内容由浅入深,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下的7.1节《分式2》时,首先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小学时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将知识点拓展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这种方法是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由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慢慢引入到学生所未知的知识上,学生们在很大程度上比较容易接受。
⑵开门见山——目的引入
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争取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带着这节课的学习目的进入整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九上的4.4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1》时,先介绍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然后再依次展开证明与应用。
这种方法对于学习主动的学生比较有利,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⑶将知识抽象变形象
某些数学思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抽象的思想变得形象,就可以从课堂引入着手。引入课堂时力求形象,就能为学生对新知识新思想的理解而服务。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八上的3.2节《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事先准备一些长方体的各种式样的展开图,让学生来折叠,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立体图形转变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理解,对于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这也是考虑到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于不易理解的东西比较容易放弃,而将抽象的物品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形象物,学生在理解上就没有障碍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上来了。
二.让学生兴趣盎然
⑴众人拾柴火焰高——讨论引入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学中又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下的2.1节《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小学时已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始先让学生观察投影上的几副轴对称图形,让他们小组讨论:①以上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你能找出对称轴吗?③你用了那些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归纳,总结中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⑵创设活动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是学生本人体念的源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学习数学,构建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就会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上的4.5节《合并同类项》时,我是这样活动的,先拿出一小纸袋纸币,要求同学们帮我数一数这一小纸袋纸币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第一个把纸币一张一张从小纸袋里拿出来,边拿出来边数,0.5角、1.5元、2元……,几分钟后,结果是10元。另一个学生把1角的纸币拾张拾张地拿出来,把5角的纸币俩张俩张地拿出来,二分钟后,结果也是10元。再另外一个学生把桌面上的纸币分堆,一堆全是5角、1角、1元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时间用了1分钟,结果也同样是10元,学生的兴趣正浓厚,因势利导,这时马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纸袋里的纸币不是那么小,比现在要多。你们会怎么样去数数呢?以上三位同学的方法选择哪一位好呢?学生中有很多声音都在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比较好。接着问他们,为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他懂得去分类、寻找规律,计算快。很自然地引出了同类项的概念。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设置悬念,引起求知欲
如果学生没有行动的动机,就不会去行动。而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最佳奖赏应该是脑力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一旦学生尝到了数学的乐趣,数学就可能成为他的一种爱好,甚至终身职业。为了使学生产生最佳动机,解题教学要格外重视,引入问题时,尽量说些似是而非的自相矛盾的见解,分析出使学生相信问题值得他努力的理由。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下的6.3节《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1》时,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的快:a,b是任意两个连续的整数,那么他们的平方差是多少?一个学生报数,我和另一个学生来比试。报数的学生一般报的数比较大、比较繁的,当然老师用平方差公式能很快的说出答案,而学生比较慢,由此产生悬念。
这种教法能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由关心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关心起课堂的进度。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
⑴贴近生活,寻找学生的熟悉感
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对初中生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上的4.5节《合并同类项》时,设计如下:在投影片上出现一些超市里的物品图片,如果你是超市收银员,你该如何给顾客装袋子呢?由此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种方法的结构为:“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⑵触景生情,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简洁性、普遍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让学生感觉陌生感,且理解方面也跟不上等,为此我们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问题的潜移默化作用下,让数学知识降临来的自然、恰当,这样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上的1.2节《有理数》时,我是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引入的“有一为探测者正在北极作调查工作,有一天他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白色的雪花不时地飘落在他的身上。”同学们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度?学生们抢着回答,是零下15摄氏度,零度以下10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们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
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将“苦学”变为“乐学”。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最有效而万能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辩证的。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多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程中学数学应该重视课堂引入。
蔡新安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题引入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