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广大中学教师接受了长时间的预备期培训。从新课程所诠释的全新理念,对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的革命作了“洗脑”式的升级。这是关乎国家今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大事,所以广大教师们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尤其那些善于思考和再认识的教师,逐条逐句地研读、理解、交流,得到了很多新的感念,创设了很多新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积累了很多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大大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但是,无庸质疑,在教学一线实施课改的有些老师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更有甚者,始终以“保守派”的面目抵触课改,“弄虚作假”、“空洞浮夸”、“穿新鞋走老路”。严重背离了课改精神。具体地说: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清,对新教材的内容的理解仍囿于对知识本身的灌输,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全面性。
譬如:1、涉及知识发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家求索的艰辛历程等,在极好的人文教育契机来临的时候视而不见;2、教学目标追求“三维化”(知识、目标、情感),但其细化到课堂中能力目标缺乏有效性,情感目标更是毫无定向,课堂期望值与实际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偏差。
究其原因,无外乎受旧有课堂教学知识要求的影响,忽略了师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把对人的关注度消失在追求艰涩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上了。
二、课堂教学追求表演,华丽,缺乏深刻性。
某些老师对新课堂的理解就是在教师的策划下,师生共演一部华丽的电影,追求故事的喧哗、连贯、结果的完满。整个课堂听起来热闹、有趣,师生交流和谐愉快,情节紧凑,用时讲究。课下分析,学生没有任何独立的思想参与,思维分歧没有表露。可以想象,这种建立在大大低于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起点上的课堂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信息刺激,怎么能使学生产生建构新知识结构的动力和欲望。
我曾听过一节高中一年级数学“函数概念”课:教师从“初中函数的原始定义”复习起,进而举证初中“常见函数”例子,“引入符号”,“提出三要素”,“体会图形特征”。这本是一节抽象性极强(对高一学生)的概念课,但在教师的安排下,课堂行云流水,师生交流不断,准时完满结束。课下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学生们到底明白了多少?函数在生活中的表现难道真的是阳春白雪吗?回头找学生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把函数当作了方程,不明白方程是函数的一种显性表示,对于表格型的,离散点型的函数根本不理解,是函数吗?其定义域、值域又是什么?学生一筹莫展。这能是新课堂吗?这能让学生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吗?这能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吗?记得马明老师说过:“教学中最完美的课堂就是不完整的课堂。”这给我们以惊醒,忽视学生思维的“节点”,模糊处理课堂的“冷场”,正是错过了课堂的精彩,从而扼杀了课堂的“灵魂”,追求思维的深刻性是每一位学生终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和价值。
三、课后的再认识缺乏延续,反思后的奇异想法缺乏“回炉”。
有些课堂,确实设计得匠心独运,课堂中学生探究的成分多了,在争议和辨别中提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讲解适时,对课堂中的“旁白”毫不吝啬,“问题的提出”极具研究性,学生在用“脑子”学习,老师在“用心”授课,“问题”在课堂氛围的感染下纷纷出炉,以至课堂容纳不了,学生大有意犹未尽之感。然而课后的延伸却被大量的习题训练所斩断,从而丧失了“萃取”的良机。若加以适时引导,学生思维的高潮将又一次来临,这是升华的量变积累,“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就是“头脑风暴”,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新课程中所着重推崇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有较长时间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控自己的思维轨迹,它不但对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还大大优化了学生的元认知结构。若教师及时抓住此时的“无声”,将会换来超乎想象的“有声”效果。“回炉”是最好的课堂形式,这样的“回炉”,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经过理性思考后的成果,将大大完善全体学生的思维结构,并从中尝到“艰辛的美丽”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同伴,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情感追求。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泛滥”,把知识的神秘感过早地揭开,阻隔了学生思考的惯性。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所接触到的刺激大大增加,更有利于学生去处理信息、类比分析、展开联想、归纳结论,然而它也伴生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教师设计的程序性和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往往发生冲突,学生被一个又一个既定的结论所牵引,消蚀了自己的思考,他们苦苦猜测的东西被逼真的动画的演示所“真相大白”,有时候学生看见老师精心准备的大餐刚端上来来不及品尝就撤了下去。久而久之,很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意识的培养。调整的办法无非是:多积累素材,少演示结果;多出示可能(未知),少演示结论。课下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再创造”。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对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很有好处。
五、对学科模块的教育价值缺乏理解,对学生个性差异了解不够,对发展性评价意义和方法缺乏研究。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在于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便于学生在多样化的模块下依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进行选择,并初步对自己的人生走向进行规划,课程体现工具性、有效性。然而实际操作中,教师总是拿老教材中知识点的要求进行教学,以至于出现课时紧张,师生加班现象。在评价上,只注重了终端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力”的发展性评价,将本来动态的评价体系僵化了,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很盲目,对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很悲观。行政部门和教师采用极端的“跟风”,要么取消考试,要么恢复旧态,制度的落实显得羞涩无助,忽略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以上罗列了新课程观照下的各种不和谐音色,作为改革最前沿的一线教师,这不能不使人痛心和伤感,因为我们在决定这一代人的价值培养走向,丝毫马虎不得。改革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迫使我们当时时检点自己的教学行为,常常思考现实教学与理想教育的差距。新的教育理念将引领和督促我们去不断求索创新,消除“狼音”,共同谱就一曲波澜壮阔的改革乐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实教学与理想教育的差距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