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案例分析
骆双
《认识厘米》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按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本内容应该在第二课时,学生应该在第一课时中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第二课时再系统的学习厘米的知识。但是由于现在学生平时积累的学习内容较多,获取知识的信息源也较广,课前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在测量时需要用直尺,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学习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作了相应的融合。
虽然学生知道用直尺测量长度,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导入过程中我借用了青岛版教材《阿福的新衣》故事,以此帮助学生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在新授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及几厘米的长度概念、探索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和用厘米量的方法。本课不是单纯的认识尺子,也不是单纯的测量课,但二者又是学习本内容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如何更好的运用和穿插,是本课值得分析的:
片断一:利用一把空尺子,推进学生对直尺结构的了解,引出课题
师:每人都有尺子,仔细观察一下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很积极的举手
师:先别急着说,我这儿也有把尺子,看(课件出示一把空尺子)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你的尺子没有数字!
师:是吗?好,按你们说的,我添上数(课件出示刻度数),行了吗?
生:不行不行!
师:怎么还不行?
生:还没有那些小线、小道道!
师:你们的都有吗?真善于观察,(课件出示刻度线)是这样吗?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知道叫什么吗? ……
本环节,改变了以往给学生现成的尺子来说对它的了解,而是用一把空尺子,在给学生视觉的冲击中推进学生的思维,教师启动 “对这把尺子(空白尺子)你有什么想说的?” 这一问题,使学生不断的将其补充完整,也自然的揭示了课题。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完全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中,自然的掌握了直尺的结构,对后面系统的学习“厘米”作了充分铺垫。在设计中,充分的考虑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在他们的“吵吵闹闹”中,将尺子不断完善,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大大提升了学习积极性。本范文由范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范文,请点文档范文范文查看
片断二:测量方法的优化
一位学生在投影上测量6厘米小棒
师:看,这位同学是怎么量的?
生:他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6。
师:这样行吗?(生)真了不起!老师没教,他就会测量了,谁还是这样量的?(很多学生举手)
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
另一位学生上台展示从刻度2——刻度8
师:怎么这也是6厘米?
生:也有6个1厘米,所以也是6厘米。
师:一位同学从0刻度线开始量的,一位同学不是从0开始量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更好?
生1:我觉得从0量好,因为这样简单
生2:不从0好,数数有几个1厘米肯定不错,便于开动脑筋
学生争论不休,各持已见
初次设计时,到此学生已经无法停下争论的脚步,所以我又启动了问题,“大家想想从0到5是几厘米?0到8是几厘米?0到20呢?0到13呢?这就说明,0到几……?”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出“从0开始量好,因为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课后,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也感受到结论出现的有些牵强,现代教育提倡学生“做数学”“体验数学”,在这样自发的过程中探索和感悟。于是再次上课,就改变了教学策略,既然学生争论不休,就继续完善学生的体验活动:
师:大家想法不一样,到底哪种好呢?我也量了几根小棒,请你快速的说出它的长度,行吗?!
(课件:前三根都是从0刻度线量,学生反应很快也很准确;最后一根是从刻度2-9,学生第一反应9厘米,接着又学生出现争议,有的说7厘米,有的说8厘米)
师:最后一根到底是多长?
一位上台同学带着大家数了数有7个1厘米,确定是7厘米。
师:你们现在想说些什么?
生:从0开始量好!
师:你们觉得呢?
生:太对了!
师: 看,0-10就是10厘米,那0-8呢?0-11呢?0-20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这个发现太有价值了!所以通常咱们都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到几就是几厘米。
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在学生的“做数学”中产生,方法的确定也让学生在“做数学”中领悟。我们允许也鼓励出现多样化的测量方法,但在学生初步接触测量时,“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是所有方法的根源,也可以说是“通法”,学生应该掌握,所以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体验,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探索到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建构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学会了思考,体验了优化的数学。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本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启动了两个问题,在学生初次出现不同方法时,教师启动“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更简便?”引起了学生的各抒己见,教师又启动问题“大家想法不一样,到底哪种好呢?我也量了几根小棒,请你快速的说出它的长度,行吗?!”,以退为进,在不同方法的展示中,学生完全内化的体会到了从0刻度线量的优势。这样处理,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得以优化,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通过不断的对本节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我越发的感觉到,对一个教学内容我们不能只固定的去想每句话应该怎么说,而是应该最先的站在一个高度上,来宏观的把握本节课,首先要真正的明白这节课我要教什么,然后才是确定怎么教,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为什么这提问这个问题?学生会想到什么?”,只有真正深入的理解本教学内容,才能最终的把握住教学目标,才能根据学生所需去覆盖。在本次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
从第二个片对岸的对比中你的感悟是什么?是你所说的:通过不断的对本节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我越发的感觉到,对一个教学内容我们不能只固定的去想每句话应该怎么说,而是应该最先的站在一个高度上,来宏观的把握本节课,首先要真正的明白这节课我要教什么,然后才是确定怎么教,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为什么这提问这个问题?学生会想到什么?”,只有真正深入的理解本教学内容,才能最终的把握住教学目标,才能根据学生所需去覆盖。吗?这和没感悟有什么区别?前面你给学生的材料少,就两个;后面给学生的材料多,学生是在充分的测量活动中,不断对比、逐渐感觉从零开始量的便捷性的。给出极少的材料就妄想学生得出一个更稳妥的结论,是许多教材、许多教师的通病。你还可以指出几个教材中犯这种毛病的例子。这样你才能长真本事,而不是学舌般地说些你也不甚了然的漂亮话。
《认识厘米》案例分析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