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精彩”与我擦身而过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刘明慧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课前让学生们准备了充足的学具,除了有完全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外,还有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等。
上课引入课题后,我说明了探究活动的要求,便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运用转化的方法,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几分钟之后,便有学 生做好举手,等待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大多数学生都做好之后,我开始让学生进 行交流。正像我预料的那样,多数学生都是拿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 是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介绍自己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根据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正方形)剪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者是长方形(正方形)的
面积除以2,也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至此,我觉得学生们已经通过操作,用不同的方式探究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想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突然听一个学生小声嘟嚷"不用除以2也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啊!"
我一愣,看着那个叫黄新的同学。只听他旁边的学生小声说"别瞎说!你错了。"我笑着问他"为什么不用除以2呢?""来,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我把把他请到讲台前。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放到讲台上,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他说"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对折再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
角三角形,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那个三角形的面积呀,怎么还要除以2呢?不用除以2就能求出来 的。”话音落地,我竞也觉得他说的似乎在理,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我愣神儿 的工夫,教室里已是鸦雀无声,沉寂的几乎连呼吸声都听得见。
在时间几乎静止了一分钟后,我干涩地问学生"对他说的,谁要发表意
见?"
"老师,他说的不对!"一个小男孩儿说。"怎么不对?"
"我说不出来,反正就是不对。""还有其他学生有意见吗7"
我扫眼一看。学生们一脸茫然,除了刚才那位男生,再没有人接我的话。
"你先回去。这位同学的意见,我们下课之后再继续研究,好吗?下面我们
继续......
接着,我开始纽织学生练习。一个小女孩儿举手问"老师,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到底要不要除以2呢7""当然要。"我斩钉截铁地说,"黄新同学的意见,我们下课后可以进一步研究,下节课再来交流看法。"
下课后,我把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跟同组的教师进行了交流,教研组长孙老师一语点破了我的困惑"黄新把等腰三角形沿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不错的。但是,这个长方形的长,应该是原来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应该是原来三角形的底吗?"他边说,边用我手中的学具演示着。"啊!我明白了。"我失声大叫,"得到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应该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还是要除以2的!"孙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又问"那你当时怎么回事呢7"我羞涩地笑了笑"我被学生绕进去了。"孙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本范文由范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范文,请点文档范文范文查看
"你给学生多种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想法和做法都是好的。但是要记住两点:第一,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只有一桶水,对于生长在信息化社会的学生而言,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自己至少要有三桶、四桶水,乃至十桶水都不为过。第二,教师对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够较好地处理和解决。比如,你这节课,在课前,你给学生准备了那么多的学具,你自己就需要对每一种学具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一旦课堂上出现了意外情况,你就会觉得很难驾驭了。再比如,你当时如果不是急匆匆地打断学生的思考,如果你能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耐心等待,让他们都动手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也许,学生自己就会明白黄新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这节课,就精彩了。"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把孙老师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又一起交流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到底要不要除以2"的问题。虽然经过我的演示和讲解,同学们都一直认为"一定要除以2",但是,在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流露出昨天那种热切、激动、发光的神采……我知道,由于我的失误,我已经失去了让学生绽放"光彩"的机会……
【评审意见】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刘明慧老师所写案例中的类似情况,学生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致使我们手忙脚乱,无以应对。
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教学良机,还是在亲和的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这就取决于我们
如何看待这些意外。
课堂上的小意外,常常可以显示学生们的学习潜能和对问题的探索能力。这些小意外的发生给我们教师一个提醒:备课还得再仔细些。如何让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还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而这教学机智、应变.能力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和人文的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我们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才能把"意外"变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