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心理学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
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 黄峰松
【内容提要】
本人通过对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成果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缩短理论
与实践的距离。本文主要从(一)上有情感的课;(二)给学生提问的空间;(三)设计“陷阱”,激起思维
的兴奋点;(四)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运用补美法去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思维
一、上有情感的课
(一)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情感投入度。
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给学生回应的机会,那么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投入度,增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上投入了浓厚的情感,不仅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下课以后,
甚至放学以后,还会自觉地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习任务,自己满意为止。
(二)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
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
(三)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
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
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
二、给学生提问的空间。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引导学生学会
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方面的
尝试。运用“期望心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情感。这样的期望演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
生们都尽了自己的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因而往往也能够变成
现实。
三、设计“陷阱”,激起思维的兴奋点。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失败能使人产生适中的焦虑(设计恰当的话)。对于学生思维而言,无疑起到强
化和使兴奋的双重效果,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欲望,进而产生奋发的动机。在吸取教训,调整方案的
基础上避开“陷阱”,使之产生“陷阱效应”就能冲破学生思维上平静和疲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
状态。
四、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运用补美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
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美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引导学
生感受数学美,引起他们的兴趣。经常给学生介绍数学美的概念,体会美的感觉,相信学生会逐步喜欢上
数学的,毕竟爱美是人的天性。
总之,心理学的功能,在新课标教育中不可忽视,但也不能人为地夸大。无论是在讲述概念、分析范
例、推理论证、讲解习题、复习小结,还是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辅导时,教师都不应当为了运用心理学,
生搬硬套心理学知识,僵硬灌输给学生。那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滑稽可笑,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让学生一见你就怕。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性,精心设计教案,恰
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吸取数学素养,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任务,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