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为什么“看病难、看病贵” ?
2、“看病难、看病贵” 建议和对策?
3、今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答:(一)医院的成本增加:医院要发展壮大,就要不断增添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提升医疗档次,不断完善和规范医疗行为,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就得要在消毒等方面增设相应的仪器设备,而这些成本的增加又是靠医院自身来解决,因此,这些仪器设备的消耗就会变相算在患者身上。(二)由于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预见性的意外事件发生,甚至患者死亡等,而患方又极不理解发生这样的事,因而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停尸闹事等事件,医院更加小心对待每个病人的就诊程序,加大了对病人的一些辅助检查或者是采取更为安全但医疗费用高的诊疗手段,尽可能的维护自己及单位的合法权益(三)人均收入与医药费增长比例失调近两年,医学迅猛发展,医疗服务收费上涨很快,而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四)有的医院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将医生的收入与科室临床效益挂钩,一些医生为了创造更多的效益就多开好药、开贵药,最终负担也落在患者身上。另外一些医药代表到医院做临床,一些医生为了拿提成,不惜侵害病人利益开“大处方”,多开检查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药品价格,加重了患者负担。
2、答: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作用。二,是建立财政补偿政策机制。 三,是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四,是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流通体制。五,是加快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
七,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八,是加强农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
3、答;一是切实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实行政事分开。卫生行政部门应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制定规制,有效监管,实行全行业的管理,切实承担起维护医疗卫生市场健康运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责任。二是政府应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政府应该有效利用和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政府应制定准人规制,选择服务提供者,与社会服务机构签订合同以规范各自行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来开展服务。同时建立公共卫生的应激机制。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投入的效率,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构建城乡一体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开放初期的“看病难”主要是因为医疗服务总供给能力差。现在“看病难”,主要是因为“看病贵”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市场经济必须通过二次分配来实现财富由少数富人向大多数穷人的转移。要解决“看病难”,构建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最为重要。在医疗保险费用负担上要体现“各尽所能”,收入高的要多负担,收入少的应少负担,实现参保人员之间的“纵向公平”。在基本医疗服务上要体现“各取所需”,制度设计要让同样的疾病得到同样的基本医疗,实现基本医疗待遇上的“横向公平”。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不能仅局限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要逐步向城镇其他就业人员、城镇其他居民扩展。农村要大力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补助比例,最终财政负担费用要超过农村居民个人出资部分。要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与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缩小差距,最终实行全民一体化保障。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先行一步,用10---20年时间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到城镇保障水平。将城保与农保经办工作合二为一,以减少财政开支,提高经办效率,并存利于城乡制度接轨。要重视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将城乡低保人员、三无人员、五保户、大龄失业人员等困难人员纳入救助体系,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帮助他们缴费参保,并对他们自付医疗负担进行救助,帮助他们获取最基本医疗服务。在整个保障制度安排中,政府要重点解决好困难人员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服务上,政府要承担最终责任,让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基本生命健康权。四是政府应鼓励多渠道办医积极性,用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医疗服务。政府除了投资公共卫生外,在医院投入中各地应重点投入1—2所三级医院,引领科研技术发展,接受基本医疗转诊住院服务。政府应重点投入资金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让人们很方便地得到公共卫生、健康干预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效降低医疗成本。企业所办医疗机构在改革改制过程中,有条件的应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余走市场化道路。二级医疗机构除部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也应引人多元化投资主体。总而言之,政府在医疗机构建设中应“抓两头,放中间”。医疗机构不管是政府投人,还是社会投入,政府用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医疗服务都应一视同仁。比价格,比服务,比质量。签订服务协议,加强定点管理,健全进出机制,形成有竞争的管理型医疗,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