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确定评价主体
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主体应由三部分组成:
1.负责绩效评价的政府机关
我国财政部是负责政府公共支出的综合部门,主要职责应该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实施指南和技术规范等,组织评价,综合利用评价信息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决策能力。
2.具有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组
由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主要负责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对各部门的支出绩效进行分析。
3.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则是对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公共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需要,支出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应该通过调查获得公众的满意度信息,检查支出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公众需要。
(四)收集分析绩效资料
认识和判断都是建立在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基础上,所以必须取得详实、有说服力的相关资料,才能考评产出成果的有效性。收集信息时必须围绕绩效目标进行,考评者应根据考评目的和所选择的考评视角对所收集的信息加以筛选、核实、鉴定,进行合进化处理,为我所用。绩效考评的资料来源渠道通常有:行政机构的记录、民意调查或资询专家意见等。
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譬如:一项再就业工程,首先应确定再就业培训后能就业人数的比例,仅此还不足以评价项目结果,还需要弄清就业是否与培训有关,获得与培训有关的所需的平均时间长度;把结果与类似项目比较。这其中涉及很多其他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问题。还有诸如资料可得性(因保密需要无人得知)、成本(代价高昂,得不偿失)、准确性、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
(五)监控、报告、反馈和运用
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应该有个连续的、随时反馈并及时予以纠正的监控运行机制,它不仅是根据预定目标衡量评价所实施项目提供服务的结果、影响那行简单,而且要能解释为什么所采取的措施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全部目标,要能分析是非、成败、得失的原因,发现个人或组织取得绩优的障碍因素,发现项目、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等,以帮助雇员和组织纠偏扬长,以便重新对不当的考评目标进行设定,调整侧重点,最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其提高绩效,这就需要对运作过程进行持续、周期性地评价、监控并反馈、运用结果。
绩效评价报告是把政府公共部门的运作状况、服务成效定时编制报告并公示,一个良好的绩效评价制度应定期报告结果。美国GPRA规定每个机构在做出评价后都应作绩效评价报告。评价者可以评价对象为单位,运用各种信息系统获取相关绩效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出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的数值定性描述,并与其预定的评价标准、目标、指标对比,通过差异分析得出绩效优劣的判断,并以书面形式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同时分析绩效优劣的原因、影响,也可附加上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的使用者众多,不同的使用者对评价反馈要求不同,目的不同,使用途径不同,但其共性都是从评价过程和结果中各取所需、学习、借鉴、校正、提高。有效地使用评价信息可以使人们反思过去、检查现在、计划未来,在理性的反思基础上做出明智客观的判断以科学地规划未来的行动。
三、我国开展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情况
早在1998年,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课题,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强公共支出预算及管理。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公共支出管理框架基本形成,为开展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注3)当前,我们正处于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初步确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要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国家海洋局绩效评价案例 浅谈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