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范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下面我们将以5W框架分析一下《罗辑思维》节目成功的原因。
1、节目主持人风格独特
脱口秀节目主要依靠主持人引领话题、掌控局面、带动现场气氛,主持人的幽默、诙谐、言语犀利、驾驭文化和话题的能力等条件非常重要,节目的深度和高度也要依靠主持人的视野、学识、阅历以及社会影响力。所以脱口秀节目最重要的就是主持人,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和灵魂。
《罗辑思维》的主持人罗振宇新闻系科班出身,曾就职于央视,担任过央视的《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节目的主持人,历任CCTV:《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做过第一财经频道的总策划,本身就对企业营销、公关、品牌等领域有独到的理解和系统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所以在退出央视后打造了《罗辑思维》这一款互联网脱口秀产品。虽然罗振宇自身博览群书、知识量丰富,但是为了能让节目有更广泛的话题、更全面的观念、更长足的发展,他还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团队,这个团队在背后帮助他将各领域的优秀书籍提炼观点,再通过他幽默的口述,精炼的总结向大众普及。
兼具文化人和商人素质的罗振宇,外表儒雅、圆融,主持风格严谨、客观、系统,同时又不乏诙谐幽默。作为一个有互联网头脑的媒体人,一个卖书的儒商,罗振宇的勤奋、毅力、执行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在节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节目的口号是死磕自己、娱乐大家,死磕自己的表现就是每天早上6点半发送一段60秒的语音,一秒也不差,并且他宣称这件事情他要做20年,20年坚持做一件事,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种死磕精神就会影响很多人。从《罗辑思维》可以看出罗振宇不仅是在通过自身的行为打造节目,同时也在通过节目锻造自己的商业品牌价值。
2、节目内容有针对性
《罗辑思维》节目最初定位是“你没时间,那就由我来帮你读书,然后讲给你听。”所以《罗辑思维》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是罗振宇和自己的特邀读书人一起针对某个题目进行大量阅读之后总结、提炼出来然后给大众讲述的东西,团队会针对特定的选题做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这种深度刚好能达到普及知识的效果,同时又能引起一定的思考,广度则能在跨学科和时代的知识间跳转以求引起共鸣和发散思维。
从《罗辑思维》开头的口号“有种、有料、有趣”,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推崇自由主义和互联网思维可以看出,节目的宗旨是让读者可以有更多的视角看待问题,能更独立、理性的思考书中的内容,最终有所收获。
在2015年6月11日的一期节目中有观众问罗辑思维的选题是怎么定的,罗振宇解答说:其实罗辑思维是生存在传统知识传播的一个空白地带,准确的说是两点:1、传统的知识传播是把未知的东西推给你变成你的已知,讲知识的人是老师;而我罗胖正好相反,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已知的事情当中发掘问题,带着好奇心去探索陌生的领域,比如说以前讲过的《富兰克林传》,富兰克林这个人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但他具体怎么样你不知道,我在说一个扣子,当唤起你的好奇心之后,我们再一起向陌生领域出发去探索。2.传统的知识传播都有一个假设,学知识是为了增强社会竞争力,但在罗胖这里,听节目不增强社会竞争力,听我们节目纯粹是一种个人的好奇心。如果你只为了增强社会竞争力而学习,你会觉得你的知识世界里充满了概念而没有问题,《罗辑思维》就是要奋力帮你推开这一堵知识之墙,把很多东西从非常苍白的抽象概念变成你心中有温度的历史具体场景和一个古人的生命有温度的接触。
这一段话会很轻易的勾起人想听下去的欲望,因为这里没有令人犯困的概念,有的只是勾起人类好奇心的内容。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罗辑思维的创作者在选材、考证、举例、引用等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
罗振宇看似讲的轻松诙谐,但其实这是很严谨很有深度和内涵的一档节目,内容包罗万象,且经常需要观众边看边思考,对于锻炼思辨能力,开阔眼界,接触新思想很有益处,是个知识型的节目,内容也很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