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距今约三千五百年。简称“契文”、“卜辞”、“龟甲兽骨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是当时的国子监王懿荣监得了疟疾,太医开的药里有一味“龙骨”,是从河南进购的。经研究发现,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龙骨”上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卜辞。甲骨文虽然是用刀具等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但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金文:金文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钟鼎文”“吉金文”“籀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区别于秦统一以后的小篆,又被称为“大篆”。《石鼓文》是商周时期石刻的代表作,成就极高。春秋战国时期,七国文字不同。
小篆:秦统一中国以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同时废除六国文字,命李斯等人在金文的基础上省改变化,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形式,这就是后来的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小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左右;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
关于学习书法教育(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