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教师不妨把问题暂时搁置,留待课后解决。
(3)暗示处理
暗示处理——当学生个体的违纪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时,教师可采用暗示方法。即通过对学生的暗示,促使其在思想上自我认识,自我谴责,从而达到自觉改过的教育方法。
在用暗示处理问题时,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视觉提示,比如,靠近他们,并在其周围停留片刻以引起一定的注意;望着他们;摇摇头等。保证班内其他同学不受干扰,并与制造问题行为的同学形成高度反差,使其在无形的压力下专心地听课。也可以利用声音高低缓急的变化;或者走到一位正在开小差的同学跟前,轻轻地咳嗽一声。这样,学生自然“心领神会”,便会自动“弃暗投明”,投人学习活动。
2、对于由教师本身的失误引起的课堂教学偶发事件,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l)适时修正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特别是在实验课里,由于操作上的失误,实验现象就会出现反常,而这样的失误直接影响着教学结论的正确性。这时候教师要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尽快找到失误的原因和纠正方法。直接指明失误之处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判定、查找失误,师生共同纠正。对于已被学生发现,引起的哗然大乱的失误,教师不必隐讳,应迅速检查或请学生指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失误的原因,寻找纠正的方法,这样做既可化险为夷,又可引起学生的警惕,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教师既没有把错误留给学生,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诚实、有错必改的思想教育,定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教师应当屏弃“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放下教师的架子,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误。
案例分析:有一次八年级上到《电路探秘》中有关串并联电路特点内容时,由于上课前的匆忙,本人从实验室拿了一块电路板以及一些导线和其他的仪器就冲到教室上起课来。当我用电路板连接好一个串联电路,并准备闭合开关让学生看现象时,状况发生了——电珠没亮。于是我顿时一头雾水,但是在学生面前我还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幸亏有一个学生喊了起来:“老师,你的电池装反了。”这下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我义正严词地对学生说:“所以你们在做实验前必须认真检查实验器材有没有完整且安装正确。”然后继续上课。
处理这起偶发事件,大概花了2-3分钟,但是处理得当,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的实验态度。
(2)幽默纠错,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学过程的润滑剂。面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掩盖会降低老师的威信,而根据具体情况幽默纠错,化解窘境,不失为一种绝佳的选择。
案例分析:在讲《电与磁》中有关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重温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课前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把小磁针放在底座上,小磁针自由旋转,静止后让学生观察无论怎样旋转,总是指向正南或者正北两个方向。但奇怪的是,转了两次,小磁针就是不指正南正北,总是偏离方向。这是怎么回事?肯定有原因的。因为在办公室我试过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仔细观察才发现小磁针旁边放着自己的教科书,不知是哪一位同学把课前搜集到的磁铁放到了书的旁边,可能是想让老师看看。于是我幽默地说道:“我说怎么今天的小磁针有点反常呢,原来它的好朋友大磁铁在找它,才使得它有些走神。我们赶紧把它们分开吧,免得小磁针被大磁铁吸引过去。”于是有一位学生迅速拿回了大磁铁。教师再次演示时同学们清楚地看到磁铁无论怎么转,静止时总是指向正南或正北。
教师的机智幽默的语言即纠正了实验的失误,化解了窘境,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旁边放磁铁小磁针就不能指示方向呢?安放指南针时是不是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呢?……
3.对于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造成的学生异常反应,可以拜学生为“师”,共同解决问题。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比学生强,初中科学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上,学生有时比教师更为熟悉。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放得下姿态,甘拜学生为“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不会失面子,相反还体现了教师“不耻下问”的高尚品德。
案例分析:有一次片级优质课,本人上了一节有关于《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的内容。以下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片段:
学生——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基石——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探索(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