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美不胜收,他在作品中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我以《边城》为主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湘西世界的美的理解;一是自然美,山水秀美而让人留恋忘返,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民俗风物美,民俗与湘西的关系。三是人性美,女性的善良纯朴,自然的朴素美。着重谈谈翠翠的亲情,爱情以及兄弟之情在文中的体现。重点谈谈人性美是如何与湘西的美结为一体。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
前 言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用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湘西世界”,这是一个对现代人有着无穷魅力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他怀着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生性的奥秘,追求和描绘着理想的人性。他对健康、纯朴、诚实、善良、充满生机的人性美的热情讴歌,使得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边城》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
一、沈从文对美的概述
(一)自然美
1.人们一提到鲁镇,就会想到鲁迅,一说起老北京,便忆及老舍,而一谈到湘西,自然会念及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用小说的构筑了一个充满“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的“湘西世界”,这是一个对现人有着无穷魅力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有学者甚至称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文字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2〕。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一位从湘西古老的山水间向我们走来进而又走向世界的作家,怀着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性的奥秘,追求和描绘着理想的人性。他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积淀着沉痛隐忧。他运用自己的妙笔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写出了一篇篇田园诗和牧歌式的作品。沈从文的一生是对人性执着追求的一生,他对健康、纯朴、诚实、善良、充满生机的人性美的热情讴歌,使得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湘西世界的美。
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湘西世界的美。
2.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让人留恋记忘返。《边城》中描写湘西的水:“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而《长河.人与地》中对于桔园的描绘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浸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桔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桔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号。”流连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桔颂》时情景。〔3〕湘西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与之相契合的风物。西水岸边的吊楼、碾坊、渡船、白塔、竹篁,以及逢年过节的舞龙、耍狮、龙舟竞赛,过茶峒的小街、码头的景象也俨如一幅风俗画、墨彩交融。沈从文的作品无疑是吸收了楚文化中的屈骚精神,昭示了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屋的集体无意识——“天人合一”的社会思想的范式,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渴求。沱江两岸,矗立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城中店铺林立,随处可见明清风韵的染坊、银号、商铺、酒坊,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布其间,构成一幅悠远深长的湘西社会的生活画卷。如果说,穿城而过的沱江是凤凰城的灵魂,那在水一方托起沉沉岁月的吊脚楼,则是古城美丽灵魂的美丽庇护所。作为一种不可重复的文化符号,吊脚楼是和苗家盛满汗水的竹背篓、和沈从文笔下早歌声遥远的翠翠箫箫们,和沱江两岸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和古城老街里那份怡然和从容联系在一起的。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我认为,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用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千里沅水及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其间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它不仅为“乡土文学”添加了风采,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边城》中有对歌求爱的习俗:翠翠的父母在对歌中相爱,沈从文一方面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另一方面,对文学的创作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沈从文所描写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诗情画意一般的记忆,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有边疆的小山城的醇厚民风。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皆真、善、美,将它与自然山水一起描绘成一幅幅灵动的图画,她们拥有无限的活力,她们就是美的象征。
(二)民俗风物美
沈从文又极富抒情地渲染了茶峒一带自然生活氛围的古朴宁静,勾勒了该地民风淳厚的人际关系状况。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想袭的文化心理现象。它既包括民众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许多内容。它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不包括民俗,没有什么人不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氛围中。民俗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正是反映和表现了这一特征。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当她知晓了那缠绕在她梦乡里的歌声,就是意中人所唱,欣喜之情立时溢于言表,“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虽说有些玩笑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心迹的自然流露;到了夜晚,月亮在她的眼里,似乎也变得更大更园,她痴痴地站在“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等待,想象着“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而苦等无望之后,她让爷爷吹芦管、唱歌谣,在自我想象的情爱中浸沉,其情绵绵,其爱也绵绵。没有受到虚假的礼教与空虚教育的家长们,也不觉提有什么必要反对年青人正常的欲望〔5〕。短篇小说《箫箫》中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箫箫的精神世界中还是一片荒原,她的感性生命处于一种被动的自在状态。这就是生活!十七年前,箫箫接受的是这种生活,十七年后的今天,她的大儿子一牛儿仍然是过着这种生活,待到她怀中的婴儿长到该接媳妇的年龄时,同样是这种生活!箫箫的悲剧不过是一出长剧中的一幕,这种畸形的婚俗的网,永远笼罩着他们。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不仅给我们披露了湘西的落后的陋俗恶风,而且同时他又用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意识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之中,当人们把这些民俗事象作为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民俗事象的民俗美。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作品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边城》中的老船夫便“提到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 边地”。岁时节令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二、人性美
从《边城》中,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诗画般的湘西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们单纯而又勇敢,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均以诚挚为美的,以善为人之本,使读者置身于温馨的世界,这种描写手法本身就是对尔虞我诈无情的鞭挞。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示未受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目的在于衬托湘西人清水般的心灵。抒发着他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美和讴歌之情。沈从文通过他们的塑造,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但真正光彩照人的还是他笔下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少女、劳动妇女、妓女和童养媳等几种类型。她们就象风雨之后的山花显得别样的娇艳和鲜红。在中国文学史上,因创造深阁闺秀的少女形象而成文学名著的实在不少,但因写乡村少而成为名著的的确不多。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涌现,给中国文坛添加了无限的活力。独特的人性美在中国文学史在闪烁着别样的光辉,她单纯活泼的绿色生命正是那条纯净而不停流动的溪水所滋润,她对生活的憧憬——对一个遥远而陌生城里的幻想,被那条“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去”的溪水唤起,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沈从文描写的少女形象都有着相似之处,却也不尽相同。如是我们将她们的相似之处——清新、纯真都比作水的话,那么翠翠就正是那条纯净而不停流动的溪水〔6〕。
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都是一种“自然女性”。她们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她们的追求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这群少女被韩立群称为“自然女性”,她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性,清纯透明、至善至尊。美丽如画的湘西铸造了她们强健的体格和娇好的容貌,她们个个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充满灵性、生气勃勃、冰清玉洁、温婉多情。翠翠爱上傩送,并非由于他是船总顺顺的儿子。在老大老二中选择傩送,也是自然而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掺和其他社会性因素,她追求真爱,崇尚自由恋爱。例如翠翠,她原先只装着爷爷,渡船和一只黄狗。她稚嫩的心房里已经隐约萌生了一点新的意念,这或许还不是爱情,但谁能说这不是姑娘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朦胧希冀,抑或一种爱的先声呢?故事继续往前发展着,翠翠心洁的对心上人的爱。至此,沈从文其实已完全写出了翠翠渴慕幸福的健康的情怀,即便就这样结束,也仍然不失为一部讴歌边民健全人性的佳作。然而,沈从文的笔并未就此停顿,他怀着一种极为深沉的悲悯感情又特意为故事安排了如下结局:摊送走了,祖父死了,可怜的翠翠孤独的开始了可能将会永无结果的对情人的痴心等待,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4〕”作品最后的两句话就如一曲抒情乐章袅袅余音,似乎向读者传播着一组这样的音符:对“明天”的向往永远抚慰着边城儿女们饱含泪水的苦难灵魂,希望永存,人性永存!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
美的流露(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