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显示的为1,2层的主体框架结构,上层结构与应力要求与基层相同,其中图1标识a,b,c,d主承重结构,具体分布距离如图1所示。
根据强度计算结果对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强度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2 建筑设计的主体结构刚度要求表
杆件 截面尺寸 ec(kn/mm2) i0(109mm4) i(109mm4) l(m) (kn.mm)
相对刚度
b(mm) h(mm)
边框架横梁1 250 600 30 4.5 6.75 7.2 2.81×107 1
边框架横梁2 300 500 30 3.13 4.7 3.0 4.7×107 1.673
中框架横梁1 250 600 30 4.5 9 7.2 3.75×107 1.335
中框架横梁2 300 500 30 3.13 6.26 3.0 6.26×107 2.228
上层框架柱 600 600 30 1.08 1.08 3.6 9×107 3.203
底层框架柱 600 600 30 1.08 1.08 5.1 6.35×107 2.261
1.3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而出现的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规范、有效,关乎着结构是否牢固、建筑是否安全。在工程质量问题频发的今天,高层建筑对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是极高的,企业若然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人员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没有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话,施工将得不偿失,蜂窝大面积化、孔洞较大化、露筋严重、裂缝长且深、混凝土强度不足甚至房屋坍塌等问题都会随之而引发。另外,在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和梁式转换层施工中由于技术问题,也降低了施工的质量。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原因有:第一,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产生自缩;第二,混凝土浇筑技术存在不足之处,使得钢筋容易移位;第三,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也对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从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把好关,做好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以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防治
蜂窝大面积化的预防。在混凝土配料时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材料的配合比符合要求;实现均匀搅拌和控制好延续搅拌的时间;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测试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自由倾落高度控制在标准内;混凝土的振捣分层捣固时,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合适的振捣现象为: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灌注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走动,应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休整完好;若出现混凝土面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对严重露筋的防治。在灌注混凝土前,应做好灌注准备,对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查,确保其数值准确可靠;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1米左右就应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灌注;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灌注混凝土前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自由顺落高度超过2米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防止过早拆模;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对裂缝的防治。原材料的选用: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宜用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粗骨料;宜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含泥量低的中砂;宜用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配合比应采用低水灰比、低用水量,以减少水泥用量,并严格按选定的配合比施工,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搅拌均匀;模板构造要合理,且有足够的刚度,防止变形过大造成开裂;合理掌握拆模时间;混凝土浇筑应防止离析现象,振捣应均匀、适度;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应及早浇水养护,或者不能保证砼表面充分湿润时,可采用覆盖保湿材料等方法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度延长养护时间。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流程为:底板的支模——墙板的支模——梁、板的支模——施工后浇带施工缝处的模板——施工后浇带的模板拆除。在底板支模中,为方便清洁,可将后浇带垫层的面标高适当下移,后用水泥砂浆将其覆盖平整,浇筑混凝土;墙板的支模要注意避免钢筋偏位,确保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梁板支模中,后浇带梁板底模的支撑可采用门架或钢管架,注意支撑架在后浇带二次浇筑混凝土未浇捣或后浇带二次浇筑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值前不可拆除。留置后浇带时,后浇带两侧模板支撑不仅要牢固紧密,还应易拆除或一次性使用不拆除。施工过程中可采用双层网作一次性模板,以便于垃圾的清理。二次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设计值的75%后,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
2.3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模板及支架的施工。注意同时搭设梁底斜撑支架和梁下排架,以确保两者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
2.3.1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外楞分别相扣接,加强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窄间刚度。
2.3.2钢管支撑的施工。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有钉钉子和防滑动作用,以避免钢管楼板形成集中荷载。要选择合适的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加强对进场的构配件的检查验收,还需要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认真执行。
2.3.3钢筋的连接和绑扎。钢筋的翻样与下料是钢筋施工的关键。翻样前要弄清设计图的相关内容,如果转换大梁的主筋施工难度大,可以与相关部门协调,改进施工方案。由于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繁多,不同位置的钢筋受力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施工前应该结合施工难度、经费等各项内容采取适宜的连接方法。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施工加固技术选择
直接加固法
利用受体的面积与体积之间的协调能够有效的降低单位面积内的承压系数,进而对大楼的主体结构进行加固,达到建筑的设计要求的方式。
3.2
钢丝复合加固法
所谓钢丝负荷加固法即是指在混凝土的搅拌以及浇筑的过程中采用钢丝网替代原有钢筋混凝土的钢丝骨架的结构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方式。
纤维嵌入加固法
这是一种利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嵌入纤维结构,进而对承重墙体以及主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增加建筑的机械抗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宁昭玮. 高层建筑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探讨[j]. 四川建材. 2008.
[2]蒋四德,工程施工中质量事故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7.
[3]孙文彤.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 价值工程. 2010.
[4] 高爽. 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工期合同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 2013(11)
[5] 颜智超. 论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05)
[6] 朱志明.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探讨[J]. 科技风. 2013(01)
[7] 冯昆荣. PDCA循环在实际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应用[J]. 建设监理. 2012(02)
[8] 蒋人青. 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1)
[9] 余宏亮. 国内外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制度比较研究[J]. 建筑经济. 2011(09)
[10] 万冬君. 引入保险机制的工程质量协同监管模式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1(04)
[11] 倪雪梅.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