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4年,我国针对经济过热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2004年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的行政主导宏观调控相对忽视了对需求增长源头的控制,使得前一轮宏观调控效果并未持续多久。因此国家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政策;旨在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国六条、国十五条;调整和完善消费税;从严土地管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以及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紧急叫停政府部门打捆贷款行为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调控政策主要利用收紧银根、地根、明确行业发展目标、调整税收等措施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本身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有重要启示:资产存量与收入流量之间应当保持合理的结构,如果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资产存量大量膨胀,而实体经济所产生的收入流量不能与之相匹配,最终会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引起宏观经济的动荡。金融业的发展也应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脱离实体经济的盲目快速发展有可能增大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
二、应对危机的宏观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措施,在短期内使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也出现了资产值膨胀的问题。我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以投资的形式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必然会推动资产值的大幅上升。另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2009年货币供给大幅增加30%,远高于以往18%的增长速度。很多证据表明,大量的资金用于资产交易,推动了资产值的大幅上涨,其中以房地产市场最为明显。
资产存量的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伴随着资产存量的上升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利润、租金与资本利得等资产性收入会相应上升,并超过工资收入的上涨,从而使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收入分配差距增加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会妨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