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营企业主由于受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影响深,非常强调“家”的观念。在创业之初,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都把企业看作是其发家致富的工具,而对“家”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却顾及较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今天,当中国民营企业处于管理变革的十字路口时,很多民营企业主却跟不上形势需要,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企业经营理念陈旧、缺乏前瞻性,没有意识到随着企业外部体制环境的改善、中国市场的日益成熟,承担社会责任将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诸多收益,如提高企业声誉、优化企业生态、降低企业内外交易成本等,而仅仅把承担社会责任简单地认为是企业的
一种成本支出。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缺乏一种内在的自觉。
(三)制度建设不完善和制度执行不到位。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强制性责任和自愿性责任。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集中表现为强制性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和切实履行。所谓强制性责任,就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以强制性规范作出明确规定的企业责任。相应法律规范的存在是强制性责任得以产生的前提。然而,至今中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出系统规定。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产生更为直接和严重影响的是 “执法不严”。许多强制性责任即使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但是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对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不监不管”,对民营企业制假贩假、污染环境、侵害职工权益等违背社会 责任的行为 “监而不管”,甚至采取一种变相的合谋态 度。这样导致企业强制性社会责任只停留于法律条文, 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执法不严,不仅影响了法律的尊 严和权威,还助长了企业逃避、对抗法律的侥幸心理,使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更难以培育和强化。
三、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
(一)制订一套能有效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1. 在自主创新、做强做大企业方面的社会责任。在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缴纳更多 的税收的同时,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实现健康 运营; 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制度创新,追求文化再造,打 造品牌企业。 2. 在关爱员工、诚信守法方面的社会责任。关爱员 工,培养员工,维护员工的权益,构建“和谐企业”。诚信 守法,遵从商业规则,规范纳税,维护消费者以及所有与 企业利益关联者的合法权益。 3. 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是企业必须自觉承担的责任; 治污减排, 降低能耗,是企业的基础“功课”; 要做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的企业。 4.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社会责任。大力弘 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拥护党的 领导,支持企业里的党群组织开展工作; 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优秀文化,打造阳光团队,建设阳光企业,培养阳光 员工; 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科学管理方法相融 合,探索中国企业管理之路。 5. 在积极实践科学合理分配体系方面的责任。实 践兼顾效率、公平与奉献社会的科学合理的三次分配体 系,是企业产业报国情怀的体现,以此推动企业的健康 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6. 在扶贫济困、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社会责 任。财富就是责任,财富的集聚就是责任的集聚,民营 企业家应给社会这样一种印象: 哪里需要有人承担社会 责任,哪里就会出现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推动 民营企业家群体从“功利价值”向“责任价值”转变,从企 业家向慈善家提升。
(二)加强引导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既体现在依法纳税、诚信经营、提供就业、回馈社会等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奉献上,也体现在企业家的精神追求、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文化建设、知识财富的积累等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奉献上。从更深层次看,企业社会责任是平衡企业自我生存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发展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营企业融入时代大趋势中的发展之道。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全面、立体地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民营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打造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基础; 大力表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建立标杆、树立榜样,形成企业争当先进、勇当先进的局面。
(三)保障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在民营企业的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1. 政府要建立基础性的引导机制,树立社会责任企 业榜样,通过赋予社会责任标杆企业税收优惠、优先采 购权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对于 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除法律规定的处罚外,还要出 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强制其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 引导企业建立自我约束和激励的社会责任管理 机制,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体系,并定期评估 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社会责任目标之间的差距,发布社 会责任报告,促进企业自我生存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相 协调。 3. 鼓励相关社会组织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 收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积极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定 期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通过社会的舆论监督,以 防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发生。
[1] 杨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J].甘肃科技,2005,(5).
[2] 苏鹏.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J].现代经济探讨,2005,(2).
[3] 李明月.责任使命开启传话发展空间[N].中国化工报,2007-01-18.
[4] 岳文.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
[5] 李玲东.从传化看民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J].浙江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