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仁义与诚信,如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墨子强调“言不信者行不果”。但目前来看中国是一个社会信任度比较低的国家,中国人虽然讲“信”,但“信”更多是由家庭伦理引伸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信。许多家族企业在“诚信”上存在很大问题,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套汇、制造虚假广告、生产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利益,使家族企业整体信誉受到影响。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对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任何不检点的行为都可能世人皆知,缺乏诚信是家族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诚信不仅是人与人交往所必须的道德准则,也是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方面。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要确立诚信的组织价值观,注重培养员工的诚信意识,树立企业的信誉,建立优秀的信用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品格、一种习惯,并长久的坚持。企业的领导者要做好表率,要有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同时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规范员工行为,把讲信誉提高到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需要的高度,奖励和激励员工诚信行为,培养员工自觉形成和实践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形成企业的诚信文化。正如百年老店同仁堂的诚信意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三百多年来同仁堂始终如一的坚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并升华为同仁堂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义利兼顾,经营过程中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把讲信誉提高到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需要的高度,要求员工做到“一言一行顾着集体荣誉,一思一念为了企业兴衰”,使企业信誉弘扬光大。
诚信不仅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更能影响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家族企业除对内加强教育,规范员工的行为之外,还应提高服务意识,处处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通过社会的舆论导向,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认识到,重视企业商誉和企业信用,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赢得更多的信赖和支持。企业讲商誉、讲信用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商机机会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企业只有真正做到依法、诚信经营,关心和保护劳动者权益,注重环境保护,热心公益事业,促进社区发展,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家族企业文化的和谐问题:统一与协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理想目标、基本行为准则、制度管理规范和外在形式表现等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企业文化同时还具有能动作用和辐射功能,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近而影响着社会。我国目前正在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与持久追求,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求和谐。目前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家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塑造和谐文化,这种和谐表现为内外两个维度:内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外表现为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调。
企业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追求、伦理观念、人际关系,在形式上则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各项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以及各文化层次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上,出现不统一。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保持各层次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比如企业在宣传口上提出尊重人才,那就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尊重知识与人才,采纳其合理建议,尊重其人格尊严,提高其福利待遇。尤其是在家族内部人员与外来人才的使用与待遇上,要公正、公平,如此才能把所有员工和企业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其归属感和奉献精神。
企业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经济利润,同时还应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丰富和提高社会公众生活水平,把振兴和繁荣民族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和神圣使命。企业的价值取向应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企业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而一个企业的赢利取决于被公众接受的程度。如在当今普遍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文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如果企业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利益和需要,制假售假,抛弃了中国文化重信誉的优良传统,违背市场经济讲质量、讲信誉、顾客第一的规则,企业将被市场经济淘汰,自绝于社会。因此,家族企业应处理好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的发展。
(四)家族企业文化的国际化问题:整合与变革
家族企业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