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226
重庆市劳动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与大量农民工不断涌入职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对重庆劳动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人口、自身和企业等因素。并提出发展小城镇、自身做出调整和努力、鼓励自主创业、加强职业培训及发展第三产业等对策,以此提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劳动就业 就业难 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人们的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由此产生的就是严峻的就业压力。重庆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到重庆定居,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就业的压力。现在在重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还没有工作的人太多,虽然餐饮和服务行业一直在招人,但工资和福利都不好,基本没什么人去;销售行业的空缺也很大,但竞争太激烈,做得好的就拿高薪,做的不好的就只拿底薪维持基本生活。其他好一点的工作岗位名额很少而且要求得条件很高。
一、重庆市劳动就业现状
1、高校的扩招。从1999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文档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据调查显示,重庆市2009年普通高校文档生共12.78万人,就业率为83.2%,与2008年相比下降2.7%,而初次就业率只有65%左右。直到2010年高校文档生人数达到13.5万人,而就业率相对2009年来说,才上升3%,由此看,高校盲目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存在严重的影响。
2、劳动力供大于求。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金融危机的影响,重庆农民工市场供求趋紧,企业招用工总量减少,而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的用工选择余地增大,不少企业提高了用人条件,普工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从一季度的调查来看,重庆仍有58.9%的省外务工农民工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67.2%的省外务工农民工仍集中在缺少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其次,农民工弃农倾向明显,在农村调研发现,即便是在经济发展较困难的时间里,相对于单纯的农业生产,外出打工的相对经济收益扔然要高出很多。以农业生产中占大头的种粮为例,重庆农民这部分的收入每年都在以5—10%的幅度加速下滑,农民现在种粮的积极性明显受到打压。据农业专家介绍,重庆农民人种一亩左右的田地,如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一家三口正常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一个农民工在重庆主城的餐馆上班当服务员,一个月900元,包吃包住,4个月下来就比种粮一年的工钱。
二、重庆市劳动就业问题
1、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在重庆,社会对研发、创意等产业的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但高校扩招之后却产生了太多这方面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宁愿做文秘、行政、营销财会等白领性质的工作,这一类需求却远小于市场需求,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劳动力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只会简单劳动和纯体力劳动的劳动力很多,但这样的职位一般工资待遇比较差,大家都不愿意干;而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的职位对劳动力的要求又比较高,所以就会产生农民工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因而出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调。
2、自身要求造成就业困难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对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就业开始选地域、选岗位、选环境,不但要挣钱、挣大钱,而且还要有一个体面的职业,有种自我发展的成就感,有种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的实现感。所以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