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934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问题初探
[摘 要]贷款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贷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在提高经济效益、创新产品的同时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本文依据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问题进行初探。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款风险管理 对策
绪论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的中心,以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的企业,这一特殊性,使得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就潜在损失的程度而言,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的首要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跟国际银行的发展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有效的进行贷款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及表现形式
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依法把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定期限由客户偿还本息的一种信用活动。贷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利息收入。
1.贷款风险通常是对贷款人而言的。从贷款人角度来考察,贷款风险是指贷款人在经营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在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无法收回本息的一种可能性。
2. 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有以下三种:一是自然风险,二是社会风险,三是经营风险,其中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贷款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
(1)不能还贷
(2)低押不能变现
(3)质押不能实现
(4)保证虚置
(5)担保无效
(6)政策风险
(7)利率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7年银监会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细化分类方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