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324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传导途径: 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的作用机理;在中央银行、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微观经济主体、人民币汇率等基础上简单分析了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利率 资本市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概述
西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一个重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经过长期发展,归纳起来有三种: 利率传导机制、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信贷传导机制。下面对以上三种传导理论做一些简要的概述。
(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益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支出(E)产生影响。即:M↑→r(市场利率)↓→I↑→E↑→Y(收入)↑。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和财富效应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托宾q理论:该理论提供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关的理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q上升,企业投资上升,从而国民收入上升。即:货币供应↑→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支出↑→总收入↑。
2、财富理论:佛朗哥·莫迪格里亚尼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毕生资产,金融财富是毕生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到当货币紧缩是:M↓→PS↓→金融财富↓→毕生资产↓→消费↓→Y↓。
(三)信贷传导机制。该理论包括两种。一种是建立在斯蒂格利茨和韦斯对信贷配给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这种理论反应的主要是银行通过主动的信贷控制对货币供应产生作用,继而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的机制。另一种就是银行被动的信贷控制,即由于央行的政策直接导致银行可贷资金的变化从而贷款量发生变化继而影响投资和总产出。第一种理论的信贷传导机制的主要作用机理是: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股票的变动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这又会影响公司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影响银行对贷款规模的控制,贷款规模的变化有会作用于投资,最后引起总产出的变化。除此之外,信贷配给还可能通过另一个途径产生作用,即货币政策先影响利率的变化,然后影响浅析现金流的变动,继而影响道德风险的变化,最终影响银行信贷数量、投资和总产出。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不断的改革,逐步形成“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但在中央银行、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微观经济主体、人民币汇率等层面上收效却不太明显,对此本文简单分析了以上传导机制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一)中央银行层面上的因素
1、中央银行体制不完善导致货币政策的信贷机制不畅。2、利率管制造成我国金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