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如图1所示,虽然每项资源或能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消失了,但由于企业所具各的知识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资源或能力,使得企业获得了整体上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所具备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其竞争优势创建过程的加速器,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企业也不断地创造新的资源,获得新的核心能力,从而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多角度分析知识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能够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越是难以模仿的知识创新越是可能导致持续竞争优势
一项知识创新越不容易模仿,它就越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持久来源。一般来说,基于产品、功能、价格和销售的知识创新较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而管理创新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新,相对于产品创新而言,更难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而能够提供较为持久的竞争优势。概括而言,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具有隐含性特征的知识创新,会提高竞争者模仿的难度,从而易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知识创新与企业独特的资源相联结的紧密程度也会影响到竞争对手模仿的难易程度。知识创新是否能与企业的独特的资源相适应,将决定它是否能导致持续的竞争优势。如果知识创新是利用和补充企业特有资源和相应的自有能力,那么它将较难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因为竞争对手必须同时模仿这些资源和能力),从而很可能导致持续优势;但是如果知识创新活动并不能和企业其他资源相联结,那么它就不太可能会产生持续优势。
准确反映市场需要的知识创新更有可能导致持续竞争优势
检验知识创新和竞争优势的线索是根据市场需要做出反映的重要性,只有能够满足顾客潜在需要的知识创新,才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市场问题和机会主要是受顾客期望驱动的,顾客期望可能很明显,也可能很隐晦而难以观察,但它必然是顾客尚未得到满足的潜在需求。因此,一企业知识创新必须面向潜在的顾客需要和新兴市场。知识创新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具有实用性,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要确保重要的必备特征被包含在产品或服务中,创造者必须集中于顾客。顾客导向的知识创新要求企业认知和反映具体的顾客偏好,诸如对产品、特征、可靠性、满意度、服务、美化和质量等的要求。创造性反映可以使企业将它自身定位在一个有吸引力的利基市场中,或者能够比竞争者更好地满足大众顾客的偏好。这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必不可少得的手段。
选择有效时机进行知识创新,更有可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的产品或市场战略经常反映时机选择方面的考虑。时机选择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这是因为:一方面,选择较早的时机研制并生产某种产品有助于企业创建品牌,从而获得成本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市场领先者可以使企业远在竞争者之前就积极地介入产品生产,获得有价值的经历,从而利用学习曲线效应降低成本。所以竞争时机选择是和市场条件紧密联系的,企业必须及早把握市场动向,选择时机进行知识创新,从而形成竞争获胜的有价值的手段。公司必须在取得成功的时候,而不是等到接近衰退边缘的时候才进行创新或变革。只有把握住了有利的创新时机,才不致在竞争中失败。这就需要领导者有勇气去权衡短期成功与长期持续发展这两种相反的需求。
依赖于企业已有的能力进行知识创新,更容易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跨功能、跨产品整合和持续的组织学习,是有效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能力,企业如果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将大大有利于知识创新活动。不同类型的知识创新需要不同的能力。如果知识创新能够与企业能力相适应,那么它就会成为构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联结企业能力与知识创新就成为竞争优势持续的关键。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为了有效地运用知识创新以产生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应当利用已有的组织因素、资源和能力,将注意力指向需要的产品特征和服务活动,并且采取适当的辅助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创新成果,获得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
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典范---微软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两个计算机奇才于1975年创立丁微软公司。当时,前者还是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不满20岁,后者也只有20岁出头;公司仅有3个人,而且还不都是正式职员,盖茨只能课余为公司效力;产品只有一种,年收入仅16000美元。20年后,微软公司已拥有大约200多种产品,17 800多名员工,年收入近60亿美元;控制了个人电脑软件市场最重要的产品——操作系统70%的市场份额。
目前,微软公司的营业额为114亿美元,利润为34亿美元,已有2.2万名员工,年纳税近20亿美元。公司没有债务,而拥有闲置现金90亿美元。就公司股票市场价值而言,是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的3倍,已经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总和。微软的产品也深人人心,全世界略知电脑的人,无不知晓其重要性。微软公司在过去近20年取得为全世界所瞩目的巨大业绩。其成功的奥密何在?
知识积累,为产品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盖茨在1975年创建微软公司时就开始不断思考:什么是稀缺的资源?什么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什么是经济潜力最大的市场?他和他的团队不断的分析、思考,借鉴历史,最终判定这个资源、产品和市场将是电脑软件,尤其是个人电脑软件。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的盖茨就认定个人电脑将如同电话、汽车和电视一样走进办公室和家庭,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电脑的发展离不开软件,电脑软件市场极为广阔。事实完全证明了他的预见:
1.今天,电脑软件有最广大的用户,已发展到1.7亿用户。
2.电脑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快.每更新一次,就创造一次的新的需求,有无限发展的市场空间。
3.电脑软件的附加值很高,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因为软件是智力产品,没有什么物质成本,主要成本是智能技术开发劳动。
微软当时清楚的认识到了软件的作用:软件相对于硬件有着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而微软对软件市场的预见使得微软的研发产品往往都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普遍性,不管电脑是何品牌、类型,微软的产品几乎都可以运行,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知识创新,率先取得市场领先地位
微软公司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世界上最先大规模进入这个产业,在战略上获得了超前。等后来者再追赶时,已远远落在后面了。
在盏羡大规模开发电脑软件时,美国当时还没有人预见到PC市场会有巨大增长。然而,盖茨当时却清楚地预见到PC软件的巨大经济潜力以及IBM与苹果公司作为可以确定市场标准的硬件销售商的重要性。当时业界的领先者IBM和苹果还在为硬件市场争个头破血流的时候,微软则在1975年创新性的推出了BASIC软件,并使之成为当时的市场标准,一举奠定其在软件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不断的进行知识创新,时刻保持领先优势
从微软1975年推出BASIC语言以来,电脑软件已经历了4次大的更新。更新速度之快,是其它产品所没有的。盖茨明确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3年以后将不再有意义。对产品来说,未来5年人们拥有的计算能力将等于过去创造的一切计算能力之和。这一事实意味着你必须时时冲在别人前边。”
为了使新开发的新产品能面向广大市场,微软公司设立了切实可行的产品标准。软件产品还具有产品开发期与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因此,微软公司对新产品开发的要求是既要紧凑,又必须灵活而有弹性,开发过程必须尽可能往前赶。在软件技术更新的四大阶段,微软都及时开发出了自己的主导产品。第一阶段推出BASIC语言;第二阶段推出Dos操作系统,后发展为Ms—DOS操作系统,共有6个版本;第三阶段推出windows应用软件,并由windows3.0发展到如今的WIN7操作系统;第四个阶段,即电脑网络系统阶段,推出office、MSN等软件。每一个阶段推出的主导产品,都在当时的软件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保持了竞争的主动权。
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力量已经渗透到了软件行业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
微软成功的案例,充分的说明了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创新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而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又为企业时刻保持领先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论和启示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观的含义及其四个发展阶段,即: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最后通过系统性分析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微软的实际案例论述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对企业赢得市场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
1.知识积累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企业在取得竞争优势之前,都必然伴随着知识积累的过程,对企业外部环境,对产业机构,以及对企业内部结构的认知都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2.知识创新是企业领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跨功能、跨产品整合和持续的组织学习,是有效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能力。如果知识创新能够与企业能力相适应,那么它就会成为构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而持续的与企业能力相适应得知识创新则是企业持续取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虽然通过分析和学习,本文得到一些结论。但是本人更意识到企业竞争战略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研究课题。由于本人精力和能力所限,本文得研究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指正。
参考文献
1.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I 79一191.
2.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l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James M Utterback著,高建,李明译,把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9。
5.Dorothy Leonard-Barton著,王美音译,知识创新之泉,台湾:台湾远流出版
社,2001: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8.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2;
9.李淮安,知识管理:企业活力塑造的核心,南开管理评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