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1
一、土地资源概念及利用现状1
1.土地资源概念1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2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3
3.1 土地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少 3
3.2 山地多,平原少 3
3.3 土地类型较多,土地适宜性差别大 3
3.4 农用地比重偏低,人均占有耕地少 3
3.5 利用难度大的土地面积比重较大 3
4.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4
4.1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4
4.2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4
4.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4
4.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5
4.5 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5
4.6 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6
4.7 探讨利用国外土地资源方案 7
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和农村的界定已经越发模糊,但伴随城市化步伐行进的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弃农从工或弃农从商,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大量土地闲置,这与以石油资源为代表的高端自然资源相对合理、高效的利用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如何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其实更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
一、土地资源概念及利用现状
1.土地资源概念
土地资源即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1】它是具有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稀缺价值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用地和其他用途。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15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 2016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542.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208.1万亩),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110.1万亩);灾毁耕地5.35万公顷(80.2万亩);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18.5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460.0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5万公顷。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工业化、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耕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3.1 土地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0·8 hm2,相当于俄罗斯的1/14、加拿大的1/42,世界平均水平的1/3。
3.2 山地多,平原少
我国陆地中,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分别占33·33%、26·04%、18·75%、11·98%和9·9%。与世界上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所占的比例最大。
3.3 土地类型较多,土地适宜性差别大
由于土地所处的区位、地质、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国土地区域差异性较大,类型较多。
3.4 农用地比重偏低,人均占有耕地少
我国农用地只占56%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6% ),与美国(87% )和印度(84% )有较大差距。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 hm2,明显低于加拿大(1·53 hm2)和美国(0·73 hm2),只略多于印度(0·18 hm2)的1/2。
3.5 利用难度大的土地面积比重较大
在土地总面积中,戈壁、沙漠、冰川、永久冻土、石山和裸地等约占28%。另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和荒山等,开发利用需要进行大量投入。
4.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4.1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2000年我国人口总量13亿, 2010年我国人口接近14亿, 2040年前后将达到16亿左右的人口高峰。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实现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平衡与协调创造条件[7]。
4.2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我们必须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对非农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控制。
4.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4.3.1 农田水利建设 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提高抗御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
4.3.2 中低产田改造 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相应综合措施,基本消除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4.3.3 促进农田装备现代化 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用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例。
4.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4.4.1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通过土地整理、改造和转换等措施,实现城市用地优化布局,将闲置土地重新投入到效益较高的用途上去。
4.4.2 乡镇企业用地清理 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和有序发展的道路。 5.4.3 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 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现有商品粮、棉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提高商品率,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大分工格局。
4.5 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4.5.1 “四荒”地开发 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我们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从而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
4.5.2 水土保护 我们要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最大程度地消除由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4.5.3 土地污染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的污染源头,杜绝城乡工业“三废”超标准排放,取缔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改造的“四小”企业;其次要综合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则要采取生态技术与资源深度利用相结合的手段加以消除。
4.6 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4.6.1 理顺产权关系 理顺产权关系是规范土地利用行为最重要的前提。一方面要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责权利关系。
4.6.2 建设土地市场 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合理流转和交易,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
4.6.3 明确政府对土地资源管理和调控职责 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时处理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实现土地供求平衡宏观调控。
4.6.4 加强土地法制建设 要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使之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
4.7 探讨利用国外土地资源方案
中国人均土地和水资源均相对较少,有必要研究利用国外水、土资源的可行方案。如由政府或国内大集团公司出面与人少地多的国家合作开发土地资源,开办合资或独资的农场、牧场和林场等;由国内组织有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农民参与国外农、林、牧业的发展,中方的所得可转化为国内需要的粮食和木材等农产品运回国内。
参 考 文 献
提示:
[1]黄宜广,庞佑林·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0 (4): 9-12·
[2]陈美球,刘桃菊·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 9 (2): 82-84·
[3] FAO, FESLM·An InternationalFramework for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Management [A]·World SoilResource Re-port [C]·1993·
[4]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龚建华·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 6 (3): 5-9·
[6]刘颖秋,夏宪民,宋建军,等·中国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J]·地质科技管理, 1999, (1): 1-6·
[7]邓 琳·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高师理科专刊, 2002, 22 (3):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