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引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二)现代管理发展史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的个人要求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二)中庸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三)谦虚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四)孝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五)无形契约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消极影响
五、思想总结
六、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管理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思维以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本文通过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以期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 影响 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上全球公认最好的管理模式有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德国式管理,最近又有人提出“中国式管理”,但是这个“中国式管理”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看看这些什么式,什么式管理,都是不同文化土壤上生成的管理模式,美国文化造就的美国式管理,也是很多国家都在学习的,日本的文化也就早就了日本式管理,然而中国式管理就有点自夸自卖的味道了。
我们都知道文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着根本上的制约与推动作用,以上的管理都是啥由于文化的作用结果,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能否制造出中国式管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
最早研究文化对管理影响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L.Bamard)和菲尼普·塞尔茨尼克(P.Selznik)。1970年,美国波斯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斯(S.M.Davis)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中,明确而系统地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等角度研究管理理论。1971年,德鲁克把管理与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渊源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的管理有着积极地启示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是很难界定的,争议也很多,但是大体的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其中蕴藏着许多的哲学思想和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既然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思想,我们有何理由不好好利用它们呢?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中国企业要想在和全球企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立足本民族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必然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现代管理发展史
现代管理史开始是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使具有真正意义的机器加工工业诞生了,也使英国第一个成为工业化国家。
后来日不落帝国逐步被新兴的帝国——美国所取代,美国人对现代工业的贡献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这不仅表现在硬件方面,更表现在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上。泰勒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科学管理之父)。这个时代就是典型“物本管理”时代。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催生了一个个工业速度的神话,效率和速度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切,极尽疯狂的工业化革命创造出一个个工业奇迹。
日本人是模仿力最强的民族,但却不是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他们发明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人本管理”,这绝对是现代管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本管理”固然先进,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学管理和日本人自己的人性化,也使得日本工业如日中天,没有另外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同时日本的“人本管理”源自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很大部分又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学者预测将来会出现中国式“心本管理”。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积极影响
日本的“人本管理”很大程度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作为师傅的我们怎么去推出“心本管理”模式啊!
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的,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
现代管理由最开始的管理物,到管理人,再到管理自己。而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以及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我国作为仅存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比拟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中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本文通过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究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以期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传统的个人要求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要求中并不是以谋求权利作为目的的。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之中有“不知常,妄作,凶”指出人,应当懂得自然天地的自然变化,事物有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不要刻意改造,运用“无为而治”。
看中国的文化对个人的要求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内圣外王”。只有把自己管理好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其个人魅力,其他人就会众望所归,从而达到领导的作用,也符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时这点就是在传统社会长者和有威望的有德者有事物的决定权。
在西方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也有这种提示,这本书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非叫“卓有成效的管理”用意也在此,就是对权力和影响的追求。同时,格鲁夫也把权力分为两种:一种职务型权利,一种是知识型权利。前者就是拥有领导职位,后者就是拥有领导的能力。
在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上,显然前者要简单些,而中国传统文化,就选择了这种简单的方法。孟子有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也指出当代社会想要成为领导者,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国家,必须提升自己的修养。
(二)中庸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贵和持中”的思想: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
(三)谦虚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周易》包含着中国古人的丰富智慧,而在现在其中的某些道理仍然使用,其中《周易》64卦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谦,敬也。”因为敬能对人产生敬心,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种谦和的心态。在谦卦的6个阶段(时间节点上)都是很好的,而在纯阳纯阴的乾卦坤卦中也不是全是好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谦不是大家理解的谦卑,低下,示弱,一味退让。这里的谦是有有目标的有方向的让。人可以分为:自强示弱,自强示强,自弱示强,自弱示弱四种。这里的谦就是自强而示弱的人。自强示强,自弱示弱的人一般都不能有所作为,而自强示强也不是最好的。但是自强示弱这类人在优势的时候能主动的收敛隐藏他的方向目的,不做锋芒毕露,而当外部环境变化为不利他时,虽然陷入低迷,他都已经习惯了,也不会受到影响。
吉姆·克鲁斯的管理名著《从优秀道卓越》提出的第五级领导其实也就是现代版的“谦”,他要求管理者: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苹果前CEO乔布斯也说过stay hungry,stay foolish。直译就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只有这样才能利涉大川。
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满招孙,谦受益”个人,管理都实用。
(四)孝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对孩童的教育,而孝悌在传统的启蒙教育中也是最重要的。古代儿童启蒙教育课本《弟子规》是教化学童们的生活规范,“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没有用的,有点卑微不酷。其实这是给人一种心智模式,教授心法。孔子一直强调教化,风俗。当在在心智上认同一个理念,想会有一种天然的服从力。这种服从其实是一种主动的被动。在这种服从当中体现智慧。
这这很简单的说就是,教给人心法,大家这样才能做出默契的事。面对很多未知的复杂多面的场面,拥有足够大的胸怀,足够大的心量,做有容乃大的领导。同时这有点像太极的柔中带刚,以退为进的思想。(五)无形契约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和里杰·波勒斯, 从财富杂志500强中选取了包括GE、沃尔玛、普等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企业,进行了为期6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卓越企业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些杰出的企业大都有着教派般的企业文化,通过信仰灌输、严密契合和精英主义的深入实施,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工作的原始驱动力,为打造的百年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没有这种文化的支撑,这些企业也许早已销声匿迹。这就是心灵契约的作用。
相比西方的有形契约中国更重视无形的契约,吉姆·柯林斯称之为沉默的契约。这也是一种心灵契约。中国人办事重视关系其实也是无形契约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无形契约的不好。相反有型的契约有时候不能吗?面面俱到,当有型契约过多的时候可能损害人们的无形契约。是人们心灵的匮乏,而人是感情的动物,有时候感性会超过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管理者规定好了每个方面反而效果不佳的原因。
东方式的无形契约更重视人与人的感情方面。只要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无形契约才能在变化的环境或是有形契约无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重形式轻效率。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导致在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二)、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在行政活动中表现为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
(三)、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皇权、官权使权威观念影响极深,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表现为独断专行、专制、集权,家长制,行政民主难以实现。
(四)、重共性轻个性。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的为政要诀,以致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
(五)、重等级轻平等。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官本位思想严重,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
五、思想总结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况且这与我们的国情也未必相符。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各自特点,取长补短,以传统文化为内在依托,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手段,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建立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中国式管理”,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以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
参 考 文 献
1. (魏)王弼著《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校释 第1版 中华书局 2008-12
2. 吴永谦著 《弟子规》 第1版 远方出版社 2009-03
3. 杨伯峻著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第3版 中华书局 2008-12
4. 公然著 《当你论语遇上企业》 第1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06
5. 王宇著 《易经的智慧》 第2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5-1
6. (美)安迪·格鲁夫著 《格鲁夫给经理夫人的第一课》 巫宗融译 中信出版设 第1版 2007-1
7. 张英奎著 《现代管理学》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5
8. (美)德鲁克著 《卓有成效地管理者》 许是祥译 05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
9. (美)吉姆·柯林斯著 《从优秀到卓越:社会机构版(精装)》 余江译第2版 中信出版社 2006-7
10. 彼得·圣吉等著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务实》 郭进龙译 第3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3-7
11.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简史》 赵复三译 第1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05
12. 百江渡 心灵契约 百度百科 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