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二、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三、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了,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规模越做越大,已经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数量不断的增加,这不仅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政收入,繁荣了市场,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是解决百姓就业问题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市场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的因素,,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都有着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但随着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在管理中暴露一些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及制定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明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的稳定和繁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活力,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竞争力的能力,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相对于我国大型企业而言,虽然资本少,筹资能力弱、经营规模小,在人才、技术、管理上也缺乏优势。但在组织结构简单、生产经营灵活和勇于探索创新等方面具有其优势。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由于自身的局限,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下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一)数量大、分布以及所涉行业广。中小企业拥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国内外,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优势。
(二)经营方式灵活,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具有小而精的特点,经营方式相对灵活。
(三)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灵活性较大,技术创新的效率高于大企业。
(四)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由于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大多中小企业经营者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或企业自身内部积累等方式来进行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有限,因此决定了企业的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低,生产的产品单一化程度高。
(五)企业人员较少,管理水平不高。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化的管理培训学习,由于缺乏专门管理、决策部门,在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决策时,容易受到企业经营者一人主观情绪的影响,难以实现科学经营。
(六)企业寿命短。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融资困难,专业管理落后,面对转型与升级艰难,难以扩大再生产以至于市场竞争力较差,其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中小企业创业,同时,又有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新旧中小企业更新较快。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大多数存在着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以内部融资为主,企业内留存的收益有限,随着企业自身生产的不断扩大,内部融资极大地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外部融资的困难,银行贷款是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即使中小企业月金融机构之间已普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信用能力差、经营变数多、经营风险大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外部融资约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贷款利息、基本利息和浮动幅度相对较大,无形当中增加了融资的成本。由于现有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局限,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更倾向于把钱贷给实力更强的国有企业等,中小企业想获得银行的青睐,即使努力获得一些贷款,也是非常有限,仅仅是靠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同时,民营等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和专门的法律保护,没有完善的社会体系等,严重的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模式粗放、观念落后
企业的管理模式常见的有:
亲情化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创业初期效果和作用显著,但随着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的时候,这种模式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家族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转化成为内耗功能。
友情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哥们或朋友等合伙人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很具有内聚力量,当企业发展一定规模,利润增长时,哥们友情就淡化了,若不及时调整会有衰落甚至破产的危险。
温情化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可以更多的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但不能把人情味当作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管理不是只讲温情,不顾利益关系,心慈手软是管理不好公司的。
随机化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可以随意改变自己企业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制度化管理模式,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但太过于呆板,不能变通。而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部分中小企业在工作中是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时常发生,通过亲情关系和信任去约束人,靠家庭和亲情等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来维系企业,而不是依靠管理制度来管理人,用亲情代替制度,因为部分管理者压根没有制度意识,重经营轻管理,存在着非专业化的管理、粗放管理、经验管理、家庭式管理等不科学的管理模式,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大大削弱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在工作中展现自我魅力、个人主义,即使有了制度也是不完整、东拼西凑,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在管理中,人情关系使企业制度流于形式。另外由于这种封闭性和不规范性,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具有排他性,不利于从哪外部吸收人才。
(三)管理者素质较差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影响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体现方面: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接触到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决策层组成人员,其素质决定了企业管理者的思维高度,从而决定了其所做的决策的正确和水平。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有了良好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后,必须进行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体现出执行力。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人主导是,企业管理者的能力、素质直接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关系到经营成果的好坏,经营效益的好坏。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本身战略的布局影响,战略布局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人才的培育,管理者素质关系着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拥有良好的战略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企业才会具较好的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文化内涵,企业管理者的言行举止由于上行下效的原因,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内涵和精神。同时,企业管理者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其良好的个人形象也是企业对外的一张名片。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有许多人都加入到了创办个人企业的当中。这当中有部分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这些人中仍有绝大多数是低学历者。受国民正规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一部分管理者在决定重大决策时目光不够长远,缺乏经营战略,企业容易追求短期目标,只顾企业眼前的利益,投资方向难以把握,常常使企业陷入到困境当中甚至倒闭。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若没有眼光,有效的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安于现有的定位,就无法打造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企业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会是未来竞争的制胜点,作为掌握企业生存与发展核心力量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企业管理者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文化素质因素造成的管理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关键影响。
(四)人才流失严重
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战略。现在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尤其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人才流失主要体现在:
在组织结构上,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对企业人员的用工进行优化,岗位职责不明晰,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资金投入上,企业最大化的追求利润,节省成本,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明显不足,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也相对较少,宁可在人才专业市场进行社会招聘,也不愿意培训。
在激励措施上,绩效评估机制有待完善,对员工的考核仅仅停留在以企业目标完成程度和执行上级任务的效率作为考核的标准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薪酬福利管理的科学性及结构的科学性也有待提高。由于人员流失频繁,导致其他员工对积极性不高,军心涣散,影响生产效率、团队的凝聚力,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管理手段也无法发挥最大作用。企业只用人而不培养,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而家族式的管理,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传统企业大多数是在缺乏先进技术的条件上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和使用分散,直接导致了规模偏小的企业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加上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低、造成其市场竞争力薄弱。因此,中小企业的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
企业的转型升级面对的主要问题有:
市场经济的压力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发展,使得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政策都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综合经济建设,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开始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制约。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等同于转产或转行,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
资金的短缺。中小企业通常都是中小企业,流动的资金量相对较小,对于实现改革的资金严重缺乏。政府给予的相关支持力度也较低,无法实现大资金贷款等措施。
融资体系不完善。在我国中小企业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成为了企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融资困难造成的资金短缺。同时,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撑不全面,使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也去热饭相关政策支撑和保障,都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中小企业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由多种共同因素决定的,因此,想要摆脱融资困难的困境应从多方面入手,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控制、节约经济运行成本。可通过发行优先股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保证资金需要,另外可以向国家申请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内部资本改造,进行内部股份的分配进行融资。
主要改善措施有:
1.营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中小企业融资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康的信用文化和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难以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制定和出台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法律法规等。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
2.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注重资本积累,增强自身实力,为银行给予更多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规范财务制度,建立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强企业全面、准确的财务和经营信息。
3.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筹资管理,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强化运营资金管理,加强资金需要量预测,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控制坏账损失率。
4.积极的响应国家政策,谋求当地政府的支撑,争取优惠政策。
(二)完善管理模式。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是首先对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的判定,然后在确立管理途径和手段。人的因素当做了管理中的事实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的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引导规范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中小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及时调整相应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应该及时调整,以适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个企业想要确保经济运行科学规范、流畅高效,就必须实现全面规范的系统化管理,把企业内部经济各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体系,通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衡,达到规范有序的运作。对管理模式的调整,要结合企业实际的规模、自身的特点、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出发。
(三)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1.在企业战略上,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未来发展中长期规划,远景规划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在制定战略和实施上得以体现,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在管理目标的制度和实施上,其在工作中必须明确地制定出工作目标、管理目标、积极引导全体员工向统一目标奋斗,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效益。
3.在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上,管理者在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后,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行,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科学的运作和发展。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要主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经营管理观念,主动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战略管理技能,成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管理者。
(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系统和用人规划。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制定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要根据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营计划,分析企业外部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研究市场变化趋势,掌握科学技术革新的方向,确定各种程度的人力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二是人员招聘策略,在详细的人才招聘计划基础上,从各种渠道招聘人才,对其描绘企业的前景,给予发展提升的空间,从而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招聘方法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考虑招聘人才的成本,又要考虑如何招待合适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重视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将不同层次的人才招聘到不用层次的工作岗位上,以免大材小用,高才低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三是适当调整“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内部的成员之间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深厚的情感,有着不可言传的默契关系,能够在决策中有效的领会并实现决策者的思想,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家族式管理的决策迅速可靠,并有很强的执行力和信任感,在一定时期有一定意义,但也要适时改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四是管理者要适当放权、用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让员工的处理工作和应变的能力得到锻炼,实现人生价值。五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通过工资、红利、股票等多种奖励方式,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和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给员工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企业稳定的发展。
(五)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等同于转产或转行,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要在现实和长远中准确找到平衡点,其中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条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既有整体行业能力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节制,也有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管理者能力素质的牵引。转型不仅要看得远,还要走的准、走的稳。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面对转型升级,一是要明确企业在行业和未来发展中的定位,转型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身的企业和产业定位、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要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脉搏、产业政策倾向有个精准的把握和研判,清楚的知道企业所处好这个行业及从事这个行业未来的空间和潜力,转型升级切不可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工作重心应当围绕着转型升级核心和本质来进行,以经济效益和持续生存发展为中心,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三是转型和升级同步实施,转型和升级是个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的过程,没有相互独立存在的转型和升级。其本质都是以实现管理模式、生产运营模式、营销采购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升级。
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基本对策: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许多政策和法规对于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相对薄弱,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市场经济压力,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国家必须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其健康发展。
加强政府相关政策支撑。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实现对于中小企业资金合理利用的有效监督,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也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放宽中小企业的要求标准,扩大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加强对于银行的保证,使银行可以建立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优惠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问题的同时,具备更多的流动资金对企业内部进行优化升级,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改革,加快中小企业的综合水平提升。
建立健全的融资体系。应当在企业内部制定符合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融资体系,使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充分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企业可以在良好的资金环境下进行转型和升级。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加强大中型金融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积极扶持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通过资金的稳定保障,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结 论
中小企业因其独立性、灵活性、开放性和较强的利益约束,更能激发人们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进取的活力。为创造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以强劲的势头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中小企业面临的各样的风险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只有多方面的分析,从实际出发,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敢于创新,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才能健康平稳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国家在体制方面给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完善现有法律条款,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法律体系以保障中小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政府也应该为中小企业创造环境,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发展完善的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乏问题。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更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信用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的人才战略思想,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确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不断发掘人才,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成长阶梯,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人才,此外,企业还要鼓励创新精神,树立环保意识、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一个优秀的团体,专业的管理人才来运营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实现现代化的全面的改革,迫使企业不断的转型升级,追求更高的发展。只有企业健康的运行和平稳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中抵抗各种困难和挑战,脱颖而出,从容不迫,继续发展和壮大,才能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朱钧侃,《现代企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朱红觉,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2013年
3、申倩菲,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1年
4、陈昌智,企业转型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