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的含义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西部发展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西部开发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全局,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西部地区,是中国目前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较困难的阶段,相比中东部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实施西部开发事关社会的和谐为定与国家的发展。西部开发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任务,是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实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具体的实施点和落脚点,就是在发展西部经济及其发展西部文化,以及事关西部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与实施,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是国家发展、人民富裕的神圣使命。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实施西部开发,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一项战略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点是西部地区,促进西部大区的发展,在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的努力,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稳点均衡发展,是21世纪国家发展及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富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发展的基本含义
西部开发的范围,在区域上,他包括重庆、四川、陕西、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 12各省市。西部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重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地处祖国的西部地区,一直在经济上、文化上,以及地区的协调发展上,较中国中东部而言,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情和一些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国家地区间的发展需要均衡发展,不能,此重彼轻,区域共同发展、全局发展、整体发展。这是国家稳定、民族振兴、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的日益变化的今天,西部开发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关系民生关系国家富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我国已经告别了人口多、底子薄的过去,我们需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冲刺国家全局发展的明天。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发西部,发展西部,加速西部的发展,把强国富民的政策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发展西部,就是要充分利用西部特有的自然、历史、人文优势,充分挖掘潜力,让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渐与国家中东部及其沿海城市,缩小差距,让全国人民、让各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全局发展。在当前,西部的发展目标鲜明,意义重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西部,幅员辽阔,民风淳朴,多姿而神奇。西部难以数计的粮食、棉花、石油、煤炭以及大量的矿产资源,熠熠生辉。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比之下,显得脆弱,局部地方甚至很是落后。大规模的过度开发,带来了资源配置及其不合理的严峻现实,也同时给西部开发及其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西部的经济资源发展,与中东部相比较而言,严重的不平衡,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部开发的背景、西部开发的目标、西部开发以及富民强区,决定我国做出西部开发的决策是一项重大经济政策,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政策,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远的战略眼光。西部开发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建国以来,为了改变生产力严重分配不均、严重失衡的条件下,曾经组织过两次西部大开发。这两次分别是一五计划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其中,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达上千亿元。一大批科研单位及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拔地而起,可以说,这次大开发,为我国未来再次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不或缺的重要基础。新的历史意义起点上的西部大开发,是一次深度开发,是一次利用资源,重新再次开发。这是他赋予我国现状的重大历史含义,重大而深远。西部大开发的含义广泛。譬如:经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以及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一系列的发展及其建设。西部大开发有着独特的特点,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促进西部的建设及其西部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好大的工程,责任重,时间长,需要我们长期坚持,逐步缩小中国西部地区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依靠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地区的发展、繁荣和振兴。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地区及其各区域客观条件及其自己的经济社会的现实基础,带来了各地区及其区域发展不能在短时期达到共同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一般来讲,各个地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不可能是同步的,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良性的发展过程就具体表现为:由缩小差距到逐渐稳定再到进一步加速发展的过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地区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严重失衡,中西部差距较大。东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是逐渐扩大,而且大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表现,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和谐稳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也就是要把人民的富裕就是民生问题,以及发展区域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富民为先,民生为本的重要原则:
一、共同富裕的含义在于:贫穷,肯定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本质要求,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要求。他更是广大人民及其落后地区的强烈愿景。
二、“富民”是扩大内需的根本要求,扩大内需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和一项实在举措。西部地区经济的落后决定了居民购买力低。西部地区人口的众多,是西部地区存在了一个潜在的消费市场。这可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一个增长点。
二、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实施西部开发,有着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这个地区,存在着我国少数民族及其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实施西部开发,让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让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西部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全国资源利用及其配置的总体效率。西部大开发,也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的重大举措。实施西部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大长远的战略之举。西部地区,是大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总人口,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加快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我国边疆稳定的根本举措。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在于,让少数民族的生活从根本上富裕起来,加快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形成一个巨大的向心力。西部地区的特点历来就是给人一种老少边穷的特点。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西部地区,大部分就是贫困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大量集中。西部地区的问题错综复杂,形势复杂。解决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国家整体全局。要解决好西部地区发展稳定问题,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各个区域的在经济上的发展差距。
实施西部开发,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有利于全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建立一个全国生态良性环境的的屏障。长江黄河发源于西部地区。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西部开发,保护好长江黄河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生态特殊带。对于保护好重要生态屏障,就是要遏制过度砍伐,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资源损失的代价。我们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实施西部开发,是有效利用和有序开发水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千秋万代,有利于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我国幅员辽阔,决定了各个地区及其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及其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及其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这是我国国情客观现实。所以,我们要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在经济社会上的发展差距。让各地区能够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举措,就在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实现全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和全社会共同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仅仅限于沿海地区的现代化,不是限于东部地区的现代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与中东部地区现代化一道,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增速,不可能是一直增长下去,就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不可能一直增速下去,他达到一个临界点以后,主导全国经济的发展,就不是东部地区了,而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因此,中央有序有阶段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逐步让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他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部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9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下滑态势,导致我国的市场消费低迷,企业带来严重的恶亏损,整个经济呈现负增长的态势。有效需求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农村收入以及中部地区的收入严重降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又占了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但是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较低。所以,中西部地区,以及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市场呈现出很大的潜力。要让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市场能够激活的话,必须提升经济收入水平,关键也是加快经济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国家对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巨大,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这也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以及激活国内市场。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全国的经济增长,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领域。
西部开发的国际意义,他逐步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是一个普遍全球性的问题。它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启示,让广大落后地区的民众逐步解决贫困和欠发展的问题。西部的恶发展关系到全国的发展,全国的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发展。西部的生态建设及其环境治理,必将对全球化的环境效应产生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国际意义,就在于建立开放型经济,让西部地区更好的参与到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来。
西部发展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在经济上,具体而言,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围绕西部地区的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进行。以西部大开发的发展作为重大的契机,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作为发展的主体思路。要强化政府的职能,让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以企业作为基础,科技作为重要支撑。根据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及整体环境,建设生态工业园,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我们要将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全民参与,让物质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让人们的生活水品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一、将新型工业化作为主线。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相较中东部而言,还是显得很低,甚至是具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以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此,努力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及其程度。努力提升工业化的质量,让西部地区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那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二、进一步完善并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循环经济,在当时,就强调政府职能,让人们的行为得到规范,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在发达国家及其我国的实践中都体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强化政府职能,让政府以各种手段,来规范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及其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同时,要不断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用先进的循环理念,来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完善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西部地区循环经济体系。
三、让清洁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并让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进来。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推行清洁生产是重点。同时,公众的消费习惯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应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要让每一个人具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
五、加快环境保护管理法规的建设。我国出台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及政策,在西部地区而言,很多公务员及其企事业公众,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的落后的影响,大家在对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及其意识上,还相对不强烈。西部地区,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让广大公众在环境保护的法律及其法规意识上,具有很大的确定性。这样,进一步促进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收益是更大的。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督体制,加强对政府公务员及其企事业单位的公众的大力监督,利用法律的效应,来提高他们对于环境保护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加强对公务员环境意识的考核,对于公务员的素质考核中,将环境保护纳入考核的范畴。公务员的素质,代表环境着政府执行政策的意识和力度。这样,环境管理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甚至可以在西部地区,公务员的遴选及其考核,可以将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一步体现他们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担当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补偿机制。在西部地区,虽然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耕地损失补偿等,但是,区域之间的环境补偿机制,还是很欠缺的,呈现了很大的差距。长江、黄河出于西部地带,他们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所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西部地区的环境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西部地区的政府及其科研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于循环经济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项很大的具有一定经济效应的工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尽快建立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补偿体系,进一步调动中东部地区对于西部地区在于环境经济的发展及其循环经济的发展上,给予大量的资金的支持,进一步促进西部的发展。
六、改善企业生产组织管理。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中,企业是重要的主体,它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他充当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生产效率,直接决定着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企业所采用的内部或是开发技术,开展清洁生产,从事社会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企业和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相当的一个规模内,清洁生产以及工业生态群落决定着规模经济。这也会带来显著的环境效应。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将废弃物合理利用,将他的产出作为对于其他企业生产的投入,这是对于废弃物的可持续的发展及其利用,也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新的思维的开拓。因此,废弃物的供应的质量就影响到需求企业的生产质量及其效率。所以,我们要将废弃物合理利用,提高工业生态群的一个良性的运行。将工业企业的标准作出调整,扩大大型工业企业的规模。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工业企业资源。西部地区必须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营规模设置一系列标准,让同类小企业之间得到合并,让资源的共享来促进管理体系的提高,清洁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利用率。让企业的成本得以降低,提高经济效益。要建立专业化的静脉产业,环保行政管理让生产者的责任得以延伸,企业对废弃物的回收管理具有一定的责任。企业各自投入成本,创立废弃物回收的渠道,带来了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建立专业化的静脉产业,收取佣金代理各企业对废旧产品的回收的处理职责,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各个企业的费用支出,回收的效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西部地区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建设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个经验,来履行生产者的责任。对于企业的排污问题,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措施。排污收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提高企业的排污收费标准,让企业所交纳的排污费高于企业污染治理的费用。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企业发展清洁生产,进行污染治理。收取生活废弃物回收处理费用。
实施西部开发,在文化上,就是要大力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我国西部幅员面积广,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民俗习惯、 资源状况以及教育程度,都很大的不同。形势也是比较复杂。每个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都存在非均衡性,也就是严重的失衡的状况。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科技及其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教育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模式,突破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制定出一套战略性的决策和规则。
科学性与适应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适应性,是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他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需性,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性要求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必须符合区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区域合作高校的现状和特征必须得到真实的反应,合作架构的设计必须准确设计。我们要注意区域社会的发展与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高等教育的特点,要协调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合作互动过程中要加强定量分析,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更加科学,凸显出科学性。人才需求层析及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又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及其影响,区域合作的适应性不断提高,要增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好的匹配程度。在西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改革,应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区情、以及不同的结构的办学模式。适应性就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适应然后选择而形成,只有合作体系满足和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良性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和促进区域各个高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西部教育的发展。
动态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他们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环境灵活机制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一个阶段的优势与劣势的相互发展,优势也可能转换成劣势,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可能成为一个障碍。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设计,要根据区域经济及其区域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行之有效的调整,根据不同情况变化而变化。西部高等教育的教育特点、学科设置、人员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变化和优化,不断的调整与其环境相适应。通过协调高等教育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互利共赢,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适应该区域的发展,进一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资源。这样,使西部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为西部开发及其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四、结语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的一套有力千秋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高屋建瓴。我们国家,不能只是中东部发展,更要西部发展,只有西部发展了,与中东部一道,才能形成全国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要缩短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要变非均衡为均衡,变非协调为协调,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西部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举措,西部开发及其发展,多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宋燕青,李化树,赵晓颖.《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推进措施》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胡长顺,《21世纪新工业化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
3、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科学出版社,2002年。
4、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5、梁山,《生态经济学》,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