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文 题 目 《金瓶梅》与《水浒传》的武松形象之比较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写作社会背景比较
《金瓶梅》与《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的社会背景之比较
《金瓶梅》与《水浒传》武松人物个性比较
《金瓶梅》与《水浒传》的社会发展形态描述与武松思想感性认识比较
武松在两书之中对社会个性化人物塑造的形象比喻之比较
(一)武松人物形象的隐性比较
(二)武松人物形象的显性比较
(三)武松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之比较
《金瓶梅》与《水浒传》中对武松人物形象作帮衬作用角色人物的比较
(一)潘金莲在两书中的角色作用比较
(二)西门庆在两书之中的角色作用比较
(三)王婆在两书之中角色作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 雷会生 李克臣.论梁山的忠义与招安——《水浒传》的思想倾向新探(二)[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 颜廷亮.《金瓶梅》对《水浒传》“武松杀嫂”地点改动的诠释[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3] 高日晖.论《金瓶梅》对《水浒传》的接受[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03)
[4] 刘世德. 《金瓶梅》与《水浒传》:文字的比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5] 杨晓. 浅析《金瓶梅》的超越特征——《水浒传》和《金瓶梅》的有关比较[J].福州师专学报. 2001(01)
[6] 朱蔚荣. 超越与尴尬──《金瓶梅》、《水浒传》之比较[J]. 明清小说研究.1999(01)
[7] 蒋庆山,滕培莒. 《金瓶梅》的题材、人物和结构[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8] 周钧韬. 《金瓶梅》与《水浒传》重迭部分的比较研究[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3)
[9] 黄霖. 《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J]. 水浒争鸣. 1982(00)
[10] 张向阳. 试论容与堂本《水浒传》的佛学思想及其影响[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11] 汪丽丽.《水浒传》之近代接受[D]. 苏州大学 2010
[12] 于海洋.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的演变[D]. 青岛大学 2010
[13] 程小青.《水浒传》《金瓶梅》武松形象塑造异同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4] 张进德.《金瓶梅》借径《水浒传》的文化渊源[J]. 求是学刊. 2009(02)
[15] 薛蕾.现实主义力作中的“幻境”设置——《金瓶梅》“幻境”描写艺术刍议[J]. 明清小说研究. 2009(01)
[16] 徐鸿冰.武松人物形象初解[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17] 乔光辉.象征与变形:建本《水浒传》插图之于文本的接受[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18] 贺军.浅析水浒英雄的忠孝义情结[J]. 才智. 2014(13)
[19] 李蕊芹,许勇强.近三十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述略[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20] 邓程.《水浒传》主题新探[J]. 贵州社会科学. 2004(03)
[21] 王平.《水浒传》“灵官殿”小考——兼及《水浒传》成书时间问题[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22] 石昌渝.明初朱有燉二种“偷儿传奇”与《水浒传》成书[J]. 文学遗产. 2009(05)
[23]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014年 月 日
《金瓶梅》与《水浒传》的武松形象之比较本科生学位范文写作提纲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