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024
鲁迅的接受理论与《阿Q正传》
【摘要】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体验了接受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关键词】鲁迅,文学接受理论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引起世界如此广泛的接受和深刻解读。他的文学接受理论是他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学研究的范式,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接受与再创造在文学作品价值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作品是为读者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最直接、最真实反应“时代特色”的就是大众,包括大众普遍的精神面貌、经济生活、道德状况、内心心理等等。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如果脱离社会他就不是一个社会人,而社会脱离了大众,这个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要考虑到读者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比如他们的社会阅历、艺术修养、期待视野等。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他的创作即暗合了接受美学的特征,把读者放在首位,并且挖掘出了更多值得让读者接受的内容,从他的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正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阿Q正传》的创作初衷始终以读者为出发点,以读者为中心,我们从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可看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 佛 颇 愉 快,人 的 牺 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 如 深 沉的韧性的战斗。 ”
鲁迅的接受理论与《阿Q正传》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