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9094
论《子夜》的结构艺术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的小说艺术大师,茅盾对小说的结构极为注意。其第一部小说《蚀》采用“三部曲”结构形式:三部分别以单线、双线并行、三线平行的发展线索;以后的《虹》以时空的转移为发展线索,然而这些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在创作《子夜》时,作者开始追求小说结构的宏伟布局和缜密营造,而《子夜》的成就正标志着作家艺术实践趋向成熟。在《子夜》之后,作家对结构艺术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部分短篇小说就采用了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代出事件的最后结果,留下更多的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子夜》出版于1933年,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主要描写了都市生活,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在封建主义压迫下及在国民党新军阀内战的破坏下,奋斗、挣扎直至最终破产的必然命运。
《子夜》的成就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还在于结构艺术上的独创新颖和别具一格。
一、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
《子夜》结构宏大,线索繁多;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涟漪微波;既见园林整肃,又见亭台参差;疏能扬鞭跃马,密难见缝插针;节奏有张有驰,有动有静,有扬有抑。布局严谨细密而又疏朗恢宏,色调浓淡有致,冷暖得体。
《子夜》作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它的结构是恢宏而严谨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要把深广复杂的社会内容和100多个人物都集中在两个月的时间、34万字的篇幅里加以表现,这在结构布局上对作家实在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茅盾以他娴熟精湛的结构艺术,完满地经受住了这场考验,充分显示了作家精于在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结构故事情节,概括复杂斗争生活的艺术才能。
全文共十九章,有序幕(即第一章),有开端(即第二、三章),有发展(即第四到第十六章),其中又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承接开端之后的发展阶段(即第四到第八章);一是渐进于高潮之前的发展阶段(即第五到第十六章),有高潮(即第十七到第十八章),有结局(即第十九章),全书就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前三章交代人物、提示线索,此后十六章,一环紧扣一环,头绪繁多而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有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说来使人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子夜》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上来展开它的主题的。为了深刻地说明“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