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17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书中多数内容是以幻想的形式来谈狐说鬼,但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作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蒲松龄作为一个落魄书生,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憎恨无法宣泄。屡试不第的他科举梦无法实现,只能借助花妖狐魅的力量聊以精神的自慰。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但大都与蒲先生一样,精神是空虚的。他的孤愤,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怀才不遇,而是代表了广大人民反封建,反剥削的要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蒲氏故居提过的一副对联,或许是对这部文言小说集最好的诠释。《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描绘了形态各异的书生形象,揭示了人世心酸悲凉的生活场景,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向往美好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情怀。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聊斋志异》中迥态各异的书生形象:
一、最为生动和富有活力的“狂生”形象
《小谢》中塑造了狂生陶望三。陶望三是一个书生,生性一向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但又不会被美色所迷惑,因家境贫寒,向姜部郎借闹鬼的荒院居住,并写了一篇名为《续无鬼论》的文章来说服姜部郎。陶生入住后遇到了秋容和小谢两个女鬼,并经常教她们写字,小谢又叫来了弟弟三郎拜陶生为师,在荒院设起了鬼书堂教小鬼读书。陶生准备去赶考,三郎算出他此行不利,劝他装病。陶生却认为装病太可耻了,执意要去。先前,陶生爱用诗词讥讽时事,得罪了城里的权贵。权贵们借此机会诬陷陶生行为不检点,把他关入狱中。经过秋容、小谢和三郎的辛苦奔波得以释放。后又经过一神秘道士的两次帮助,二女得以相继还阳,并嫁给陶生。这篇文章中,陶生不为利益所迷惑,美色当前能把握住自己,不畏权贵,敢于用诗词讥讽,是一个不苟且于夜奔妇的正人君子。作者借文章体味和发展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浓厚的审美意味。
再如《织成》中的柳生,因应试落榜醉卧在船中,适逢洞庭湖水神借船游行,遇到侍女织成,心生爱慕,便咬住她的袜子。被发现后为自己争辩,做文章时为自己辩解“当年左太冲的《三都赋》十年才完成,由此可见文章重在内容的好坏,而不在写作速度的快慢。”文章收到王者青睐,并将织成许配给他。这些书生生性豁达,面对强权敢于讽刺敢于为自己争求,不屈服与命运,敢想敢做,
二、勇敢追求爱情的书生形象,反抗世俗婚姻制度。
《连城》是一篇以宣扬追求爱情的作品。文中的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知书达理,性格温良优雅,又精于女工。父亲以连城的“倦绣图”为女儿征婚。乔生的诗受到连城的赏识,连城便假借父命,给乔生“赠金以助灯火”,乔生收到后很感动,称:“连城我知己也!”从此两人心心相印。但连城的父亲史孝廉嫌乔生太穷,竟然不顾女儿意愿,将连城许配给一个盐商的儿子王化成。不久,连城得了一种病病,需要男子胸肉一钱,捣合药屑,才能把病治好。父亲派人告诉王化成,王化成不但不肯帮忙,反而讥笑连城。乔生听说连城生病。即刻前往,拿出刀来,割肉作药引。但史孝廉因惧怕王家,不敢把女儿改配给乔生。只是设宴酬谢,以千金相赠。乔生愤怒至极,随即拂袖而去。连城派一媪安慰乔生,乔生重申“士为知己者死”,自己并不是贪图连城容貌,若连城是我知己,再见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乔生对连城的爱情确实达到了生死不渝的地步。后来,经过磨难,两人终成眷属。在文章中,乔生为了争取爱情和婚姻的胜利。可以生又可以死的书生形象突破了封建制度下的世俗婚姻。作者借文章歌颂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情感。 《瑞云》中的余杭贺生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能与她说说话。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将贺生引为知己,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都算得上轰轰烈烈。一掷千金和不以物取人,敢于面对现实爱情,这都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庸俗观念。通过贺生这个当时的书生形象的描绘,作者写出了爱情应建立在情感,性格,爱好一致的基础上,不以貌取人,更不能把婚姻建立在钱财,权势和其他世俗的考虑上,文章中歌颂了这种超乎形骸的爱情。
三、不畏强权,与官吏权贵作斗争的书生形象。
“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人们对正义的渴求往往寄托在非现实的理想上,当时的人民面对法律的软弱和法律的不公正,奋起而反抗
例如《向杲》一文中,向杲得知哥哥心爱的女人被庄公子霸占,且哥哥又被打伤。他按照正常的法律途径层层上告,但却处处受阻。在万念俱灰的时候遇上了一位道士,道士送给他一件袍子,他穿上后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咬死了毒害哥哥的庄公子,而醒来却浑然不知。文中的向杲不是弱者,也不是孬种。而是命运的强者,他是靠自己的力量报仇雪恨的英雄。文章有力的抨击了在封建世俗社会中通过正常的法律进行层层上诉的情况下往往是有来无回,受剥削受压榨的还是老百姓。
再如《席方平》这篇文章,此文借席方平在阴间为父伸冤的故事,重点刻画了席方平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席方平的父亲席廉老实厚道,生前和死后受尽了羊某的欺凌与压榨,羊某靠着钱不仅在人间飞扬跋扈,在阴间也大逞威虐,席方平得知后便到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乃至告到冥王那里都无济于事,但他却毫不气馁,毫不屈服,他坚定地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面对席方平始终不屈,冥王便施用软的一手,让席廉投生富贵人家,但席方平不受利诱,绝食自杀,又归阴间。最后找二郎神告状,冤案才得以昭雪。此文揭示了在正常的封建法律诉讼途径无法得以昭雪时,只有采取复仇的手段。总之,主人公的冤案一天不得解决,便一天不停止斗争。席方平历经阴曹地府各级官吏以至冥王的种种酷刑,甚至被锯解肢体,始终不屈,亦不为利所诱,坚持斗争,直至胜利。这种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是现实生活中人间正气的写照。无论阳间还是阴间都是漆黑一片,作者借二郎神之口针对当时的时政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抒发了作者忧愤感慨的心情。文中的席方平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父伸冤,不畏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阻,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他不为利益所诱惑,毅然决然,深刻的表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气概。
三、讽刺世俗民风的书生形象
《劳山道士》也是《聊斋志异》中家喻户晓的名篇,讲述的是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去崂山学道,学了穿墙术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头上撞了很多包。这个书生好逸恶劳、急功近利、偷机取巧,既想获得奇异的道术,又不想经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文章谴责那些好大喜功的人,有点小墨水就认为可以通行天下,就象此书生一样一旦得志便全然忘记以前的艰辛和志向,变成了贪图享乐的世俗小人。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期的恶劣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 《画皮》描写的是一书生名叫王生,遇到一个恶鬼幻化成的美貌女子,并被其所惑。后终因一道士及妻子的解救才得以脱身。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