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516
有关语文课堂“语文味儿”的思考
语文是母语课程。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为使命。“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0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语文味儿”就是与语文课互生共存的整体,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我觉得让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语文味儿”的方法有:
一、反复咏诵,教出语感。
反复咏诵,教出语感。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老讲:“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以读为本。”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二、立足文本,深入挖掘。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
三、巧用手段,感染熏陶。
“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主要靠感受、领悟、体验。”
(1)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
(2)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
(3)巧用资料手段。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适时适当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之效。
(4)巧用活动手段。即多开展诸如征文、演讲、朗诵、辩论、讲故事,甚至是办墙报、校刊,手抄报等语文性活动。这些活动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能力的实践运用,实践性强,形式又生动活泼,能够切实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四种手段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浓浓“语文味儿”。
四、以情动人,触及心灵。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主要来源于其蕴含的丰富情趣和意味。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只有内含着情感才会耐人寻味;人类文化古今中外,时空距离不谓不大,但正是因为内含着情感,才会有超越时空的共鸣。而语文教学只有以情动人,教师才会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劲,否则教师“言之无物”,学生只能“味同嚼蜡”。
(1)课前激趣,铺垫氛围。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或以作者不寻常的经历感动人,或以主人公不平凡的事迹激励人,或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启发人,或以社会上不一般的案例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