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635
论《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对调节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中文摘要] 《阿Q正传》想通过阿Q的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等,以求得在精神上的胜利,来映射当时旧社会中国民普遍存在的这种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希望可以以此来警醒那些抱着谋求精神上胜利的人们。可如果我们从新时代的今天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话,其实当时“阿Q们”是很值得同情的,他们也有着很多的无奈,而精神胜利法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也有着它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阿Q精神胜利法 时代 心理健康 积极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其中被阿Q运用自如的“精神胜利法”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想通过阿Q的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等,以求得在精神上的胜利,来映射当时旧社会中国民普遍存在的这种劣根性,希望可以以此来警醒那些抱着谋求精神上胜利的人们。可如果我们从新时代的今天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话,其实当时“阿Q们”是很值得同情的,他们也有着很多的无奈,而精神胜利法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也有着它积极的意义。
一、从传统角度看阿Q“精神胜利法”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畸形的中国人的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文章十分尖锐的批判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灵扭曲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而其中的绝对男一号阿Q作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底层农民的一个形象集合: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这些巨大的痛苦都是难以想象的,无奈之下他唯有通过精神胜利法来回避残酷的现实,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底层或是失败的地位,但是却不正视现实,通过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恃强凌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如:阿Q的本家姓赵,但是,当赵老太爷跳过去给他一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的时候,阿Q没有争辩,只是用手摸着左颊退出去了;当人家嘲笑阿Q贫穷时,阿Q往往反驳:“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对王胡说。[《鲁迅全集》第3卷,第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但王胡不理会,把阿Q推出去六尺多远,阿Q没有去追王胡……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个渺小的农民的描写反映了若大一个社会的问题。阿Q命运的悲剧根源不在辛亥革命,而在于其固有的本性。在欺压与凌辱面前,阿Q不能正视现实,进行反抗,而用畸形的方式来自我麻醉,以求精神上的抚慰。
二、现代社会的“精神胜利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百度百科,唯物辩证法]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用以警醒世人,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对“精神胜利法”的诠释难免有一些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