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847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摘 要] 《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在描写技法上比较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情趣,它培养了中国人传统的阅读习惯,这部小说所写人物众多,其中几十个人物的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如曹操的奸险狡诈、残暴不仁;刘备的仁德为怀、知人善任;关羽的忠义两全、刚愎自用;张飞的嫉恶如仇、性情刚烈;司马懿的虚怀若谷、老奸巨猾等等。
[关键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千来个人物。当然不可能都“栩栩如生”,但魏蜀吴三国国主及其主要将帅、谋士,确实是个个形神兼备,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罗贯中用他的如椽之笔,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之下,抒写了这一群雄并起的时代,塑造出两种性质却同样光辉的形象———曹操、刘备.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里曹操谋杀董卓,被董卓识破,后被追杀,和陈宫逃至成皋地方,被其父好友吕伯奢所救,吕氏父子以诚挚款待曹操和陈宫,但当听到屋后有磨刀之声,曹操首先想到的是“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由于他的多疑,所以不问青红皂白,出现了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的惨剧。实际上,全家是为了款待曹操磨想杀口猪的缘故。更有甚者,当杀完人后,曹操已知道错杀了好人,但仍不反思,没有悔改之意,逃到村外,碰到买酒买菜回来的吕伯奢,仍旧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的残忍。曹操怕有人暗中谋害他,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觉,汝等切勿近前。”并找会拿一近侍当靶子“实弹演习”了一番。人皆以为曹操果梦中杀人。唯杨修知其意:“丞相非在梦中耳,君乃在梦中耳!”由于曹操生性多疑,他总怕有人会暗中谋害自己,为防患于未然,他竟拿身边的近侍当道具来为自己配戏,视侍卫的生命如尘埃。这件事充分暴露了曹性格中奸诈多疑、自私冷酷的本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则完全“德君”化了。刘玄德这一人物形象是罗贯中向往的君主与优美人性。在塑造刘玄德这一人物形象时,也多次将他放在矛盾冲突的浪尖上,在两难的试石上,剖析他的人性。第三十六回曹操使计赚徐庶,而徐庶尽知玄德之集团秘密。事关江山,孙出计强留庶。玄德却曰:“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士。”其仁德之心感人至深。后万般不舍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及至徐庶扬尘远去,仍“凝泪远望”,以致要“尽伐林木”只因“阻望徐元之目也”。其惜才爱才的仁君形象跃然纸上。为表其仁厚至深,又与第三十九回,又将玄德一试再试。时刘表欲以荆州相送而玄德拒之。孔明怪他道:玄德在无安身立命之处时,拒荆州何也?且听玄德之言:“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第乘其危而夺之”?孔明叹曰:“真仁慈之主也。”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更是将他的仁义之心推向极至。后有索命追兵,而身又有民众数万。一边是保命逃生,以图日后东山再起,一边是誓死追随的黎民百姓。何去何从,孰轻孰重?刘玄德没有沉吟没有犹豫,没有辜负追随他的黎民百姓,没有辜负将他视为仁德典范的读者,面对众将弃民的建议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千古名言:“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足见刘备的仁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