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37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摘 要]纵观李白的所有诗歌,其最主要、最突出的语言风格就是清新明丽和俊逸豪放,而这两种语言风格也给予李白诗歌以极大的张力和艺术成就。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形成,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李白和个人经历,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带有着李氏特有的天真率直、豪迈奔放;客观方面,是唐朝的盛世时代和盛世文化,在他的诗歌语言中注入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活力。
[关键词]李白 语言风格 清新明丽 俊逸豪放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流派众多,尤以盛唐诗歌最为值得称颂,这个时期名家辈出,佳作有如繁星闪耀,李白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从二十岁到六十二岁,这四十多年时间里,李白经历了开元之治和安史之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根据安旗《李白年谱》的记载,他的诗可编年的943首,未编年的449首,共992首。在这近千首诗篇里面,凝结了李白四十年的感情变化和生平经历,融入了李白的思想品格和人生抱负。千百年来,李白的诗歌被后世人模仿、吟诵,我们无不折服于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飘逸豪放的诗歌风格。但是,没有了李白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些承载其上的艺术成就就会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要深入地理解李白的艺术成就,就不能避开他的语言风格。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安旗:《李太白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年轻时起,李白就爱好任侠,剑术高超,而且喜欢纵横,讲求兴亡治乱,深受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的影响,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24岁时,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沿江东行,经荆门至江陵。在江陵,李白获得了司马承祯的大力赞许,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有感于此,李白写下了最早扬名天下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并继续自己的游程。泛舟洞庭,过庐山,秋游金陵,春往扬州,经江夏,进襄阳,在安陆寿山,李白受到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招为女婿,过上了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36岁时,李白第一次进入长安,期望通过接近长安的上层社会和达官贵人以获得他们的赏识,进而得到重用,一展胸中大志。可惜事与愿违,即便是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也无法让他在仕途上有所进步。44岁时,唐玄宗因仰慕他的才气,李白得以进入仕途,任职翰林。但是在长安呆了一段时间后,李白逐渐发现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过于遥远,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得心灰意冷,不久,便被赐金放还。归山之后,李白继续开始了自己的漫游,先是梁宋,与杜甫相知,而后东去吴越。安史之乱发生前,李白在“济世”理想的指引之下,前往幽燕了解局势,虽得知安禄山秣马厉兵,但却无能为力,于是漫走江南。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应永王之邀入幕,后勤王事败,他因之获罪,被流放至夜郎,途中遇大赦,重获自由。762年,李白病死于当涂。
究其一生,李白崇尚自由平等,蔑视权贵,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虽早年间无比向往建功立业,不断通过游走来接近权贵,以期获得仕途的进步,但是随着后来社会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面对丑恶的现实,他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反抗之音,揭露布衣和权贵的对立,并不断逐渐深入地将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