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17
浅论杜甫诗歌的民本思想
[摘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中向我们展现了崇高的民本思想,他以沉郁的笔风,泣血的吟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山河破碎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
[关键词]:杜甫 民本思想 诗史
杜甫一生坎坷,生活困顿,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他的民本思想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是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诗歌社会内容丰富,时代色彩鲜明,充满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充分展现了诗人爱国爱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因此闻一多先生称他是“中华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伟大的一道光彩”。
一、杜甫诗歌的民本思想
(一)杜甫诗歌的民本思想第一种表现是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深入体验人民的疾苦,诗歌唱出了人民的愿望。在《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中站在人民的角度描写了在残酷兵役制度下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武皇开边,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不幸,歌颂人民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献身精神。
杜甫在《兵车行》一诗中“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穷兵黩武对于农业生产的破坏,给劳动人民和官兵士卒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三吏》、《三别》里写安史之乱中残暴的官吏为补充兵员,强行在洛阳以西至潼关的地方抓人。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妇,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二儿战死,一儿戍边,老妇被逼从军做饭,诗歌的描写把事情的曲折隐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更让诗人痛苦和悲愤的是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贪图享乐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的痛苦和灾难之上的。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鞭达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中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顾人民死活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和《岁宴行》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劳动人民家徒四壁,被逼交纳赋税,只能卖儿卖女的惨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以及从《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的杨氏兄妹荒淫糜烂的奢华生活与《新婚别》中“今君往死地,沉痛迫中肠”新婚离别悲不自胜,新娘送新郎当征夫的沉郁悲痛的现实做出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大众的深深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是震撼千古!
(二)杜甫诗歌的民本思想的第二种表现是对国家的无比热爱。爱国主义思想一直贯穿于杜甫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杜甫经历从开元间的盛世到天宝年间的动乱,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国家大事,前期的《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寄情山水胸怀天下,无比的奔放与豪迈,真可谓是踌躇满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建子亲。”杜甫一腔热血本想投身科场仕途,为国效力,只可惜奸臣李林甫当道,科场舞弊,致使举子落第。报国无门,仕途潦倒,生活困顿的杜甫只能四处颠沛流离,这让他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更多的体验。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带口逃难,与普通的民众一起目睹了战乱的惨象,这种遭遇更是激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山河破碎,家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让诗人的爱国热忱化成一滴滴悲伤的泪!而此后不久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里表达出了在诗人听到唐家收复洛阳等失地时,心情是无比的喜悦,甚至可以说是狂喜,因为杜甫听这消息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虽然白首残年,但是依然像个孩子,可见对于国家的胜利,杜甫还是很高兴的,也说明杜甫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