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602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多愁 才华 俏皮 爱情
在《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里我认为林黛玉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给很多作家以启蒙,可以这样说,有《红楼梦》之后很多人才知道怎么写东西:如何构建一个庞大的小说体系,如何在这个庞大的结构中塑造典型人物,如何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自己的思想……看《白鹿原》、《废都》等古今长篇小说,哪一位小说家没读过《红楼梦》?哪一位小说家的书中又少得了《红楼梦》的影子?但《红楼梦》的伟大就在,即使后世这么多作家仿照它,从它身上汲取营养,但是没有哪一部能真正超越它,它至今位于文学的最顶端,如同一颗明珠,光照千秋。而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以黛玉宝玉的爱情悲剧为最主要的描写内容。其中林黛玉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今天我把自己对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一、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那一回,黛玉原不忍弃父而往,无耐她外祖母致意务去,并且她父亲林如海认为他已经年将半百,也不会再娶其他女人,而且林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年纪又小,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她希望林黛玉去投靠贾家。林黛玉了解其父之意后,只好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已经为她今后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从黛玉听其父的一番说词后,她洒泪拜别了,她想着自己今后孤独一个人的生活,漫漫长路一个人不禁黯然神伤起来。也从这里她的多愁善感可见一斑,虽不情愿对父亲的依依不舍,可她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可见她叛逆的个性中又有一点乖巧,最后还是进京听从了父亲的安排。
林黛玉一个人,心里闷闷的。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歌声婉转。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附与断井残垣。顿时黛玉便感慨缠绵,一句唱词便让他触景感伤起来,这又再一次证明她的善感,虽然贾府里她衣食无忧,但寄人篱下的悲苦自是难以言喻,这就使它变得善感起来,想象着鲜艳的花朵遍布是,但好景不长最后都付与断井颓垣,真是闻者伤心,更何况是多愁的黛玉。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黛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见她善感,忽喜忽悲,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趣味,又可看出她喜欢推敲,认真赏析的一面。所以说她是一个多愁而且还是一个多才的女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留年”她听了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加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又想起前日见书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铎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在现实中当我看到这样优伤的句子时,联想到自己如黛玉般可怜曲折的感情经历,自命受苦,多灾多难,但又无法逃离这样的纠缠,这样纠结的人生。
作者更注重对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也就是她的多愁善感。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他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赎出,作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