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20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就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听说”是“读写”的基础,而且“说话”能力是影响甚至决定学生一生的生活、工作和事业的最基本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并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两个教学片断探索了实践做法,期望得到同仁的认同并共同探究,推动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话能力 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说话能力占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说话”能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决定学生的生活情趣和事业成败。新大纲中对“说”的要求很明确,作为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坚持说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对各年级段说话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指出了方向。
然而,由于多年来教育指导思想的惯性作用,不少教师没有能全面认真理解和执行新课程标准,习惯于以量化评分,而且主要是书面考试形式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至今一些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仍在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实绩的依据。同时,由于说话能力的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隐性,很难用考试的形式量化,说话能力的衡量也没有一个标准,导致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读写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对“说话”的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很不利。
一、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深远
基于以上原因,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探索一下实践做法。
1、“说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不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吗?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小组中、在班级里、在全校师生面前大胆地“说”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是关键。而质疑问难、切磋学问都离不开“说”。
2、“说话”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听说读写的落脚点在思考和交流上,围绕阅读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说”,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做法上我们要克服令人眼花缭乱的“读”,在引导“悟”上下工夫,在表达上见成效。《美丽的大兴安岭》一课中,再优美的描写,如果不通过“说”的挖掘、交流,学生永远不会体会到那种自然美。语文课文篇目繁多,内容丰富,有的把学生带入幻想世界,有的让学生欢呼雀跃,有的让学生感慨万千。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激发他们把想说的东西、把学到的知识“说”出来,或娓娓而来,或辩论得面红耳赤,或是表演得生动有趣,那该多好啊!
3、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穿插说的训练,设计“说”的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重视说话训练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维能力最终总要通过语言来实践,思维有条理,表达才会有条理。要很好地进行表达,首先就要组织思维,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4、“说”能训练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