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05
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摘 要]: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其七言绝句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其后七绝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诗人的七绝艺术创作:寓情于景,以景传情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思想倾向;概括凝练,语工意深的语言特色和意境深远、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以求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比较全面地反映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七言绝句 艺术特色
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在众多诗人和作品中,王昌龄享有“诗家夫子”之美称。他尤以擅长七绝而名噪千古,其成就与李白比肩,被后人誉为“七绝长城”。在其存世的约一千八百余首詩中,七言绝句几乎占全部诗作的一半,且多为后世称咏的传世佳作。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清王夫之更以为:“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钟惺在《唐诗归》中说:“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儲光羲及王昌龄詩,浑厚处亦见陶詩渊源脉络。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莫从王孟入。”从历代诗评家的高度推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七言绝句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我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上承建安风骨,文含绵宛之情,下启主意萌脉,神形兼备,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寓情于景,以景传情。
王昌龄的七绝,或写健儿征战边塞,或写宫女深宫幽怨,或写友人依依惜别,都非常重视对客观情景的描写。他善于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情境中,格调自然,情真意切。如《从军行》(七首)或雄浑豪迈,或柔婉别致,皆通过边塞风景的衬托,极力渲染情绪,写出了极其动人的诗篇。
如《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通过一“事”一“景”,截取了典型的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军中宴乐时,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弹奏出了新的曲调。军中作乐,舞姿翩翩,而且琵琶“换新声”,想必总能给听者一些新的情趣和感受?但同“羌笛”一样,琵琶是富于边地特点的乐器,无论如何变换曲目,却怎么也改变不了离乡背井甚至别妇抛雏的离愁别绪,也无法驱散他们心中最普遍、最深厚的无限惆怅,戍边将士听到的“总是关山旧别情”。“新”与“旧”的对应造成了诗意的波折,特别是以“总是”转承,抗坠洋溢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听不尽”《关山月》的曲调中,战士们的眼前又是莽莽苍苍的边塞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的轮廓绵延起伏,秋月把淡淡的银灰无声地洒在上面,勾勒出一幅苍凉壮阔的景象。全诗景象戛然而止,但意向却绵绵不绝:是征戍者无限的乡愁?建功立业的雄心?是对无休无止的征战的怨怒?也许,还有那些来自大唐庶民的将士们对祖国的深沉之爱。《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别离也。”而在此诗中,作者“以不尽而尽之”,把戍边者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入木三分。纵观整首诗:在军中宴乐的热烈氛围和“秋月长城”的雄壮静谧中,诗人着力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书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表露了对他们的态度,而这一切几乎都是通过画面的描写来完成的。 二、含蓄深婉,意在言外。
“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温柔敦厚”的儒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很多诗人的诗作用意往往委婉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倾向和特色:有牢骚不发泄,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