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8447
张爱玲文学研究综述
[摘 要] 纵观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从战争到和平,从大陆经香港到海外,她自始自终以一种高度自省的语言来提名她的文字,传统的正名到她的笔下却是创出了现代汉语的别样风采。本文主要从学术史角度的评述及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的全方位研究两个方面来解读近二十年从学术界到民间的“张爱玲现象”。
[关键词] 传奇、张爱玲热、评述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正如《倾城之恋》所写,沦陷的上海,是张爱玲的成名地。在全境沦陷的几年时间里,她以其不同凡响的作品,使沉闷的上海为之一震。台湾一名受过严格训练的批评家――水晶曾说“张爱玲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是一九四三《沉香屑》发表后的三四年,那时期差不多每篇小说都横溢着她惊人的天才”。也是这短短的三四年时间,确定了她在沦陷区文学中的位置。时事沉浮,几十年的沉寂后,历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及北美,七、八十年代年代延续至今的大陆,张爱玲的作品“浮出历史地表”重新被学界认可,并逐渐形成热潮,最终被纳入中国文学史。
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涉及该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
张爱玲是现代文坛卓尔不群的女作家,她奇迹般的闪现在40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天地中,被人称作是废墟上一朵鲜艳的罂粟花。时至今日,张爱玲阅读与学术研究已蔚成风气,众多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曾陆续有人把张爱玲文学创作、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解读。
1. 20世纪40年代 上海
据考证,最早持肯定态度发表专文论述张爱玲的评论家,不是远在美国的夏志清,而是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和文化汉奸胡兰成。前者是以形式技巧肯定张爱玲,后者主要是以内容与作家思想来诠释张爱玲。
1944年5月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在上海《万象》杂志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他在文中指出,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人们被怔住了。他所做的工作,正是要说明这个奇迹之“奇”和何以会发生。他赞誉《金锁记》是“最完美之作”,“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新旧文字的揉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而胡兰成也在1944年5月、6月上海《杂志》第13卷第2、第3期发表《论张爱玲》,认为“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此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很空泛,但却是第一个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的。尽管学者唐文标将这段比较称为胡乱的吹捧,似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胡的表述确有未说到点子上之弊。
当代著名汉学家柳存仁曾在40年代化名‘柳雨生’三度撰文评介张爱玲,他尤其感叹的是“在此动荡的时代环境里而犹能见到如此精练圆熟的文字,未尝不可说是一种非偶然的奇迹。”
40年代还有一些或长或短的评论张爱玲的文字,但其学术价值不太高,暂不赘述。张爱玲成名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在当时伪政府的和平文学无人理会,纯文学的创作几近空白的背景下,张爱玲以一个纯文学作家的身份对上海文坛和现代中国文坛作了一个漂亮的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