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2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恰当引导,培养学生鉴赏美;发挥想象,促使学生创造美。本文从这三方面并利用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充分挖掘美的教学因素,让学生得到美的洗礼,接受美的历练,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美”人。
[关键词] 美育 情境 引导 情感 想象 创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王首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4页]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艾中信说:“中小学美育更为重大而普遍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与情操,这是人的精神生活极为重要的方面,这是衡量文化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品德所不可忽视的一环。”[王首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7页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范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王首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而由于教材独特的社会性和文学性内容,语文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它把语文知识和美育内容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天地,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点点滴滴的积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由感受美到鉴赏美再到创造美,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教师可以通过美读,播放乐曲和展现画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境界。这些都离不开读者主体情感地投入,那么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美读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如朗读《海上日出》一课。文中描写了日出的景象壮观迷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作家、诗人都喜欢描写它。我们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去深刻体味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后的景象。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活跃的思维进入阅读的佳境。
(二)播放乐曲
音乐易于营造氛围,拨动人的心弦,激起活跃的情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播放一支乐曲,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里进入佳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漓江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船桨激起漓江那“静”、“清”、“绿”的水,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眼前出现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它们千姿百态,倒映在水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让人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桂林的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