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524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新教材涉及面广,教学内容丰富,蕴含着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并利用这些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使他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 高尚情操 熏陶
中学语文新教材涉及面广,思想内容丰富,课文内容蕴含着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并利用这些因素,多渠道、多途径将学习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从而引导学生体悟“个性的完善,生命的崇高”,以达到“学文育人”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渗透:
一、渗透于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中。
(一)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与我国近代史密切相关,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注意搜集与写作背景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我先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这篇课文是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进而又使学生深入领略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历史道路,是一个崎岖险阻的道路。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到艰险。南海局势荡动,“人权”仍无端遭受到非难,指责等,所有的这些无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勤奋学习。
(二)讲读作品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任何一个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是作者思想的全部,也不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整体反映。1 脱离作品时代背景进行解读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不当甚至偏颇。 白居易曾提出 “文章合为事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 ①。如果学生连对作家所想所感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又怎么对作品联系现实有所感悟?可见,对文本写作背景的介绍正是激起学生品读文本兴趣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都可堪称经典,对经典的背景我们又将作何诠释呢?所谓文本的写作背景介绍就是将作者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表达出作者何种情感体验,想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从而让学生更轻易地身临其境的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更好的把握作者情感和作品的主题,达到最终的教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