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681
论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
[摘要]: 本文试通过对爱国诗人杜甫生活朝代的社会背景、经过的历史时期以及杜甫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来分析始终贯穿他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以及后期是如何转变的。
[关键词]:杜甫 仁政思想 忧国忧民 情感转变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忠君爱国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而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时确实“愚忠”到“每饭不忘君”的地步,但在多数情况下他是把忠君与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的。他“日夕思朝廷”的目的往往在于“时危思报主”(《江上》),“济时敢爱死”(《岁暮》),“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他的胸怀,是远非愚忠者所能比的,他的诗歌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诗歌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形势多么险恶,都不能改变其报祖国、“忧黎民”的伟大志向。杜甫最大的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的诗笔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诗中洋溢着对统治者集团荒淫奢侈的讽刺揭露,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以及对唐王朝潜伏危机的担忧,至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