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235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量力性原对小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关键词〕:量力性原则 小学教育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她产生于教学的实际经验而又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自觉遵循教学原则,并用以指导教学,在诸多教学原则中,我认为小学教育应特别注重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也叫接受性原则,也就是因材施教。它是指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确立,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一般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只有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认真抓好“长善救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和不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的达七十多人。再看十七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十八世纪美国杜威等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观点中都主张“因材施教”特别是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他是“能力教育派”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只有“因材施教”,从儿童的能力出发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无一不是重视“因材施教”,按照教育对象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特点进行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