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654
京味十足的世界——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摘 要] 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其作品中的民俗风情不仅是“京味儿”的大的文化背景,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习俗风味的工笔画,写出了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关键词] 京味儿 北京的民俗 北京情结
老舍(1899~1966)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青年时期易名舒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主要笔名。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素有“鲁、郭、茅、巴、老”之说。
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满族。父亲死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炮火中。老舍从小刚强自尊,勤奋好学,1918年,文档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1929年,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担任东方学院的华语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是在伦敦写成的。自1934年夏在青岛的6、7年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丰收时期,佳作接连问世,如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以及众多的中、短篇小说。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老舍从济南只身到武汉,投入抗日救国的爱国洪流。1946年3月,老舍和曹禺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并写作。在美国最后完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舍在美国收到周恩来邀请他回国写作的信件,便立即抱病束装起程,于1949年12月12日回到故乡北京,并一直生活在北京。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老舍不堪凌辱,为抗议一场民族灾难的到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