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281
简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审美追求
[摘 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以文革时期为背景写作的小说作品。他借助“性”这一工具,对“文革”的无序予以独特的反抗与嘲讽,展示了作品诗意般的黑色幽默。“性”作为其主要内容,但它只不过是表面浅显的东西,作品深层隐性的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追求。震撼了现代人的心灵、启示和拯救着那些失去精神家园的人们的灵魂。王小波通过男女性爱的描写,对文革时期的政治权利给予尖锐的讽刺,在一片文化废墟中铸就了个人权利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历史 性 权利 斗争
王小波1968年至1970年在云南农场劳动改造,这一特殊时期的错位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著名哲学家蒙培元先生认为:“如果说,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经验综合型的主体意向性思维。”其“根本特点,是主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性思维,而不是以自然为对象的认识型思维,它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模式出发,导向了自我反思而不是对象性认识。”[ 蒙培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王小波通过叙述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的荒谬,并透过故事描写人类对人性的需求与大环境下对人性的压抑。对文革时期的“样板文学”予以批判,体现了王小波独特的审美视角,并不从大环境对人物进行神化,而是用第一人称写出了文革时期人性的脆弱,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以及他们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