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60
黄庭坚诗论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摘要]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基本上是传统情志论诗学的继承。但是,联系黄庭坚所处时代言诗的一些实际,这种继承本身却表明黄庭坚诗歌观念在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倾向性。一是重视感情的倾向,二是强调形式的倾向,三是特别强调“诗教”的倾向,四是关于“诗之美”的强调。
[关键词] 黄庭坚 诗论 性情 形式 诗教 韵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学家,为江西诗派的宗师。他的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诗论、书论、画论之中,也体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之中。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他的开拓精神和超越意识,格外引人注目。他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有“苏门四学士”之称,但唯独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为何能卓然成一大家?这跟他“文章切忌随人后”的清醒的求异创新意识有关。苏轼很赞赏他,论及他的人格,则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论及他的诗文,则说“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黄庭坚这种为时贤所称道的超尘脱俗的独特的诗品和人品,固然是儒、道、释三教走向融合的北宋时代所造成的,也是他执意超越前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所造成的。而审美体验的高度抽象概括,艺术美创造的应用技术可操作性的积极探讨,则构成了他的文艺美学体系的多层次性,本文试图通过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探索其诗论中蕴含的深刻的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