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02
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摘要] 科举制度对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发展到清明时代,已异常腐朽反动,以《儒林外史》为例:1、通过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2、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3、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理学、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结合起来,使它的揭露性更强,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更深广;4、把对科场的批判与对官场的批判结合起来,深刻说明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腐朽反动 必然灭亡 科举废除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科举制度对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反过来文学又是科举嬗变的晴雨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定历史时期科举嬗变的写照。以小说为例,几乎同时出现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在对待科举制度上却有着不同态度:《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改变士人人生价值观、品行、情怀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聊斋志异》主要是对科举制度操纵者水平和肮脏品性的不平与不满,因而实行挖苦、讽刺与抨击;《红楼梦》则是对这个制度比较彻底的否定,该书主人公贾宝玉将劝其努力科举斥为“混账话”,就是最好的说明。为什么几乎出现于同时的小说对科举的文化意义却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批判态度,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三书都对科举制度有所不满,是因为这个制度本身已经到了衰败期,而处于这个时期的事物一般都会弊端百出;三书采取的态度不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对这个制度的感情。曹雪芹出身贵族,他完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