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475
探寻诗歌深层艺术的独到视角——错觉
[摘要]本文所论述的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论引出了古代诗歌创作上诸家运用的“直寻”、“披文入情”等原则,阐发“诗艺异化”的起因。进而引出了四个论点:各种诗歌艺术的载体是错觉,是客观体与主观体导引的生成基础,是导引两重宇宙融合的美学价值观的体现,是具有静止中的“拟动运动”欣赏功效的。这里阐发错觉能够深入诗歌艺术深处的层面,成为进一步体会诗歌意义的一个新视角。从而总结出:探寻诗歌深层艺术的独特视角是从异态组合入手,向创作主体开进的审美探寻。
[关键词]错觉 基础 审美 欣赏
一、错觉是诗歌艺术的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论家钟嵘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直寻”的原则,也就是说:诗歌是吟咏性情的,不能以用事用典的形式来表达,只能以一定的感悟力去表现。即在触景生情、景与物冥的诗化过程中,形成一唱三叹的美妙意境①。现在看来,直寻与比兴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技巧,也是长期以来在认识论上所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或方法。直寻就是诗歌创造中的直觉思维。它接近于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大理论家刘勰在诗歌鉴赏上也提出了“披文入情”的原则: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著写的,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②。不管他们的表述在理论上是不是严密,是不是还有中间环节上的疏漏,但毕竟非常明了地道出了诗的真正内涵。而诗歌艺术只是作为吟咏诗人性情的自然表现形态而存在。但是到了后来,一种非常反常的现象出现了,本来产生出于吟咏诗人性情的诗歌艺术反而把诗人的性情给掩盖了,甚至是窒息了。这该可以称做“诗艺异化”吧。